收藏文章 

2012-05-02

漆之魂:刀鋒競技

  中國漆藝的第一次高峰,是戰國到兩漢時期。在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的幾百年間,由於社會口味的轉變,加上各種新門類譬如瓷器、中亞風格的金銀器的出現,漆器被搶去了不少風頭,直到宋代,它才再次振作,以另一種形態獲得收藏家的青睞。

 

  我們之前講過,漆是一層由樹汁提煉而成的汁液,對於器物有著強大的保護功能。但自從各種新材料被發現以後,市場對於漆器的功能性需求大大降低,於是工匠們針對漆的藝術特性,再次進行探究。戰、漢時期的漆器裝飾,主要是彩繪。彩繪容易理解,就是在一張黑色的紙上繪畫。但是這種工藝的魅力,漸漸在市場競爭中落後於人;於是工匠們發現,當漆液一層又一層的反覆塗抹,到達幾十層、甚至一百幾十層之後,會變得非常的厚,同時又非軟非硬,可以用來雕刻,於是,漆器從一件立體的「繪畫」媒材,變成了一件立體的「雕刻」媒材——動筆不夠精采的話,便動刀子!此一嘗試的結果非常成功,漆器找到了與瓷器抗衡的新立足點,並以雕漆為基礎,發展出更多表現方式。在熟悉市場學的朋友看來,這比起是一段歷史,更似是一場古代商戰中的「案例」,可以深入到產品定位和市場區間等問題,十分有趣。

 

  根據現今最古老的漆器著作《髹飾錄》,雕漆的工藝雖然在唐代已經出現,可惜至今沒有實物傳世;現在我們看到的雕漆,最早的是宋代。雕漆以紅為主色者,叫「剔紅」,以黑、黃、紫為主色者,便叫「剔黑」、「剔黃」、「剔紫」,至於有兩、三種甚至更多主色的,便叫「剔彩」,這紅、黑、黃、紫,都是以大漆為基礎,調進礦物形成的。由於上一道漆要等兩至三天才能上另一道,一件上等的雕漆,往往有一百幾十層漆,做一件原材料,往往要先等上個一、兩年,大家可以想像,相比瓷器,這個過程有多漫長!

 

  造一件雕漆的原形難,雕一件漆器更難。同樣是下刀,宋、元、明、清的雕工各有不同,但從初學者角度看來,卻幾乎全部一樣。譬如說,宋代的雕漆最流行一種連環圖案,叫「如意」紋,但如意紋到了元、明、清仍然有造,只是細節上不同,怎麼說?主要是漆層愈刷愈薄,下刀愈來愈淺,因為消費者在往後日子的興趣,從如意紋轉到人物、花卉等上去,於是工匠的心思也投向了別處。這種細微之別,要手把手的拿實物和放大鏡觀察,從刀鋒切口、打磨狀況、空隙寬窄等比較,才學得真切,否則看完一篇博士論文,還是摸不著頭腦。

 

  當然,基本的分類,還是有的。剛剛完結的蘇富比春拍,來了一批漆器佳作,正好可以作為示範:

 

  宋代很流行如意紋連環圖案,一如我們今天流行monogram,當年的如意紋切口深入利落,該圓則圓,該尖則尖,構圖規矩整齊,日後的明清作品,經常顯得參差歪扭,難入佳品之列。

 

宋代剔紅如意紋八方盤, 成交價連佣金278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2012年春拍

 

  元代出現過兩位雕漆大師,一個叫張成,一個叫楊茂,史籍上有記載,一些作品底部亦有他們的署名,不過很多是古人仿冒,確認起來相當花精力。

 

元末明初剔犀雲紋圓盒, 楊茂造款, 香港蘇富比2012年春拍

 

  明代漆器風格經歷多次轉變,但數最精美的時代,仍然要算宣德。這時期的雕漆,在平面上追求光滑而輕微的孤形凹陷。下圖這件圓盒,被不少行家稱為「藏家收得到便可以無憾」的一件,成交價亦因而十分驚人。

 

明宣德剔紅龍紋圓盒, 成交價連佣金1410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2012年春拍

 

  清代漆器以雍正和乾隆最美。雍正漆器以仿日本的東洋漆最具特色,有機會再談,乾隆的雕漆則無論在構圖、造型和立體感上都無可挑剔,下面的一件,請各位把注意力集中在海水上面,這是乾隆一朝才能見到的超凡工藝。

 

清乾隆剔紅海水瑞獸紋圓盒, 成交價連佣金98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2012年春拍

 

  用四張圖片企圖完全介紹雕漆,是不可能的事,但以此為索引,至少大家可以一窺雕漆的概念。可恨的是,現在國內胡亂使用「雕漆」的名堂,隨隨便便用紅黑色塑膠倒模造容器,也夠膽濫竽充數,結果大家在機場、國貨公司都能找到一堆劣質產品,破壞了雕漆既高端又小眾的品位。其實不少博物館和拍賣公司都有精美的漆器藏品,只是大家慣性只看瓷器,往往便忽略了,下次有機會,可以多留意,培養一下眼力。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更多藝術投資秘笈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