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11/09/2015

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週年,上星期四,中國紀念「抗戰勝利70年」舉行閱兵,香港也在9月3日放假一天。港英時代,定下8月30日是香港重光紀念日。 97年主權轉移,取消了重光紀念日,並定出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但8月30日,仍然有市民到位於柴灣的西灣國殤紀念墳場,為安葬在那裏的香港保衛戰陣亡士兵致悼。香港的二戰歷史,與中國大陸不同,改變二戰的紀念日,不等於可以改變已成事實的歷史。

 

香港的重光紀念日

 

  中國經歷的是八年抗戰,香港是三年八個月,因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在中日戰爭開始四年多,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才被捲入。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與同盟國簽訂《降伏文書》;中華民國將9月3日定為軍人節,中共建政後把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定於9月3日。

 

  正如世上所有的戰勝國,都會在敵人投降後迅速搶佔地盤一樣,大陸的國共兩黨也在日本宣布投降日起即搶在各地「接受」日軍投降,以便佔據更多地盤。英國在日本正式受降之前,派出龐大海軍艦隊,包括兩艘航空母艦,迅速重掌香港,並以8月30日作為重光紀念日。正式受降日就在9月16日,英國皇家海軍夏愨少將接受日軍投降。

 

  日本是於1941年12月8日,與偷襲珍珠港同日進攻香港的,香港守軍的保衛戰打了18天,於12月25日全面失守投降。關於這場戰爭,兩年前香港兩位歷史學者鄺智文和蔡耀倫,合著了一本書:《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有深入詳盡的敘述。

 

  兩位作者,都很年輕,鄺智文畢業於中大,在劍橋取得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浸大歷史系;蔡耀倫畢業於浸大歷史系,現任慕光英文書院歷史科主任。

 

守護香港 獲取道義優勢

 

  1941年香港保衛戰,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浴血戰。英國忙於應付歐洲戰場,雖明知香港難以防守,卻反對撤防,認為放棄香港將打擊中國抗日士氣,進一步削弱英國威信。倫敦政府守護香港的目標,主要是獲取道義優勢。

 

  進攻香港的日軍有三萬五千兵力,香港守軍只有一萬三千,日軍有空軍配合進攻,英軍則早就失去空軍支援。在這種情形下,港督楊慕琦仍然多次拒絕投降,直到全面失守。

 

加拿大軍的犧牲

 

  香港保衛戰,有英聯邦國家參與,其中最值得一記的是加拿大援軍。

 

  1941年7月駐港英軍司令賈乃錫(Arthur Edward Grasett)卸任返國,途經加拿大之時,特意說服加國派兵增援香港。加拿大最終派出兩營步兵約二千人,在11月16日抵達香港。想不到日軍偷襲珍珠港並即時進攻香港,戰事會迅速展開,加軍未站穩陣腳,在黃泥涌峽一役更是傷亡慘重,最終共有557名士兵陣亡。加拿大援軍司令羅遜(John K. Lawson)亦告殉職。

 

  今日香港公園之內,豎立了一個士兵銅像,以紀念香港保衛戰中犧牲的奧斯本准尉。約翰·奧士本(John Osborn)是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A連(Winnipeg Grenadiers A Company) 士官長。當日12月19日下午三點三,A連鎮守畢拿山山頂,但很快被日軍包圍,軍隊決定突圍落山。當時,日軍的手榴彈及迫擊炮紛紛射向加拿大軍隊,奧斯本一見手榴彈,便立即拿起扔向日軍。有一次,他來不及拋走手榴彈,在場軍人馬修斯(Matthews)事後回憶:「奧斯本當時離我大概20碼,爆炸時,我立刻趴下,心想這次死定了。豈料爆炸之後,我竟然無死,但我見到奧斯本在地上死了。奧斯本用身體蓋著炸彈,救了我一命。」奧斯本以身擋炸彈,一個人最少救了六個士兵,因此,他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勛章」,是香港唯一一位軍人獲此最高榮譽的英勇勛章的。在香港公園立有奧斯本銅像,香港亦有奧斯本軍營,用以紀念奧斯本。

 

  香港是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死亡率最高的戰場。故此,加拿大駐香港總領事館每年十二月第一個星期日,皆在柴灣的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舉行悼念儀式。加拿大總理每次過港,都到紀念墳場憑吊。

 

  加拿大參加香港保衛戰的93歲老兵代表喬治‧麥唐奈(George S.MacDonell),已出版二本書籍,紀念加拿大軍人為保衛香港作出的犧牲。

 

對香港主權的全力維護

 

  香港保衛戰中,另一值得關注的地方,是英國對香港主權的全力維護。

 

  當年英國要應付歐洲戰場,明知香港無力抵抗日本,但並沒有一開始作出棄守的打算,而是制定防衛計劃,在香港建立許多砲台與戰壕,準備將兵力集中在港島的防線。倫敦之考量與香港主權息息相關。

 

  中共八路軍香港辦事處當時曾向香港英方表示,東江縱隊可以協防,但得不到港英回應。而國軍原定以三師馳援,先頭部隊在英軍投降前已抵廣九鐵路之樟木頭,並與日軍發生遭遇戰。英軍在聖誕節棄守,寧可立成戰俘,也無意讓國軍南下。據英國高級軍官透露,投降前港督楊慕琦最後一次與邱吉爾通電話,後者指示務必向日軍投降,避免國軍來港,以免日後無法取回香港。淪陷後,華府設法讓香港日軍遣回美國俘虜,英方則無動於衷,表面上是無力兼顧,實乃深謀遠慮,冀在戰爭結束時有足夠人手馬上就地恢復管治。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開羅會議,在羅斯福總統支持下,蔣介石向邱吉爾提出戰後收回香港主權,後者悍然回應:「我出任首相不是來主持大英帝國之瓦解」。

 

  一九四五年二月雅爾塔會議討論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之權限時,邱吉爾為預防中方提案交回香港,特別強調安理會不能強迫歸還香港。

 

從歷史開始 建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雖四度致函杜魯門總統,希望日軍投降後能由中國戰區代表在港受降,但均不得要領。而英國則派出強大艦隊,由夏愨少將接受日軍投降。

 

  《孤獨前哨》主要闡述港英投降之前的作戰經過。鄺智文其後又寫了兩本書,一本是:《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敘述97前華籍英兵在不同年代的角色與崗位。 另一本是《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寫日據時期的香港,日軍以甚麼政策管理,英國又如何部署重新接掌香港。這三本書對於讀者了解香港這一段重要的歷史,建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有很大幫助。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孤獨前哨 —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作者:鄺智文、蔡耀倫

由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WoW WoW星期三:健康網購產品低至$99 (只限今天)► 火速行動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You May Also Like
#Reading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