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04-04

揭開投行工作的神秘面紗

  對不少朋友而言,投資銀行的工作往往披著神秘的面紗,究竟背後實際工作的情況是如何?不少朋友常請教筆者,大家肯定有興趣知道。

 

  筆者好友徐子桐先生撰寫的《投行筆記》一書正式發行,作者是現任中信建投證券執行總經理,以往更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新書邀請了中信建投證券董事長王常青先生編寫序言,友人去年談起出書一事,筆者定必身體力行全力支持,自己也寫了一篇短文贈予作者,成為書中序言之一。

 

  作者分析精闢,有朋友會知道,「投行是投資銀行的簡稱,但它可以指投行主體(國內稱證券公司),也可以指投行業務,有時也指投行業務線或業務部門。作為一種職業,現代投行在國外大約有200年以上的歷史,著名者如華爾街投行;在筆者國,這個行業的興起是在1990年代滬深兩個交易所建立前後,到現在也就20多年的時間,可以說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非常年輕的朝陽職業。在外人或媒體眼裏,投行往往與高薪、加班、出差以及激動人心的財富故事相關,如企業上市、融資、併購等事件。實際上,投行只是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而已,用一位資深投資銀行家的話講,就是把有錢的人和需要錢的人放在一塊兒,讓他們互通有無。投行並不創造神話,神話是媒體創造的;如果說神話是成就,那麼成就是客戶創造的。投行會做一些較大的融資項目,或者兼併項目,有的時候上百億,有的時候上千億,但這些項目都是客戶之間進行的,投行最多是起個紅娘的作用。這個行當的性質和從業要求的素質,可以從進投行(入職)、幹投行(發展)、出投行(退出)三個環節略窺其要。」讀者若有興趣,不妨參考書中內容。

 

  筆者認識作者已有相當長的時間,有一年與友人再遇,當時筆者剛完成了香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新股項目,這是繼處理2008年交通銀行最受熱捧的人民幣債券項目後,個人事業上另一較大的突破。彼此再遇時,是出席並主講友人企業的一個內部座談會,進行了數小時的交流。

 

  筆者自上世紀90年代初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士與碩士畢業後,投身資本市場工作已有21年,在學習的道路上,最希望能從前輩身上學習不同理論和實戰的精粹,不過能抽空分享經驗的投行前輩們為數實在太少了。

 

  為促進業內健康發展,除了投行工作,筆者儘量抽空關注業界持續培訓與教育的工作,過往十多年裏,儘量分享自己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項目經驗和心得,就在這背景下,當時代表了香港證券專業學會與友人企業數十位朋友詳談。

 

  難得作者能百忙抽空撰寫本書,毫不吝嗇地與讀者分享自己寶貴的經驗,內容定必具參考價值。筆者在2009年也曾在香港撰寫一本金融暢銷書,明白投行家寫作的付出和犧牲。

 

  中國資本市場正面臨改革的時刻,朋友們若能多瞭解到投行券商行業的運作和經驗,定能瞭解到大時代的發展契機,洞悉資本市場的精粹,若能做到知己知彼,定必百戰百勝。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未來將繼續推廣回收及減廢,你認為幾時先係垃圾徵費嘅時機?► 立即投票

更多中環人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