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7-13

曾梵志《面具系列》2000年作

 

曾梵志《面具系列》2000年作


拍賣價:1970萬港元
估價:700-1000萬港元
拍賣機構:香港佳士得
拍賣時間:2010年5月29日
 

 

  在1980及1990年代,中國藝術家紛紛擺脫傳統藝術學院傳授的訓練,以創新風格及手法實驗藝術,尋求嶄新藝術領域,以迎合毛澤東時代以後,急速經歷現代化改革的中國社會。藝術家既受到西方當代藝術的新資訊及新事物的啟發,又結合在中國二十世紀生活的主觀體驗。藝術學院的嚴格訓練、文化大革命的動蕩,以及後來現代化、全球化、經濟發展的急速步伐,皆為近代藝術歷史的一個巨變埋下基石。

 

  然而這個未成氣候且低調的藝術發展,在中國並未獲得欣賞及理解。外交人士、 新聞工作者、其他西方的「中國通」卻意會到將有的巨變,這些低調、大膽創新、幽默、風格怪異的實驗作品為中國當代文化重新定義,重塑我們對中國人在過去數十年的體驗之理解。

 

  來自美國南加州的凱西.舒勒(Kathy Schiller)及羅倫斯.舒勒(Lawrence Schiller)自90年代極具前瞻性地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一步一步組成了具歷史價值的藝術收藏。羅倫斯.舒勒是一位獲獎無數的攝影師、艾美獎電視劇集監製及導演得主、暢銷書籍作者,擁有超過三十年當荷李活攝影師經驗。舒勒與中國的關係長達四十年之久,1960年代羅倫斯.舒勒是一位攝影記者,多年來攝下眾多名人的重要照片,如理察.尼克森、羅拔.甘乃迪、瑪麗蓮.夢露、穆罕默德.阿里、O. J. 辛普森、李.哈維.奧斯華德及李昌鈺博士。羅倫斯.舒勒為李昌鈺博士拍攝的電影更被中國中央電視台選播;舒勒夫婦與李昌鈺博士到訪中國,後來更在全國各地大學授課演講以支持藝術。舒勒夫婦親身接觸到中國藝術,並開始收藏一個適合他們南加州住所的系列,集中收藏這個藝術時期的作品,他們希望這個收藏能融入生活,反映二人在中國多年來的體驗。

 

  而其中的重要藏品是北京藝術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在中國當代藝術家群中,曾梵志的創作展現很豐富的深度和廣度,代表性的表現中國當代藝術獨特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屬性。從早期的創作歷程開始,曾梵志的作品便著重於表現畫家個人的情感、心理意識,以寫實主義的技巧來表現時代變遷下個體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曾梵志於1993年從武漢搬到北京這個政治化、城市改革重鎮,經歷現代城市生活的疏離冷漠,巨大的轉折也在逐步醞釀和成形,創作了其代表作《面具》系列。這一系列的作品呈現畫家、甚至每一個社會個體的焦慮和存在狀況,也對社會改革帶來的奢華競尚、裝腔作勢等風氣作出含蓄的諷喻,開展了曾梵志式表現主義的嶄新創作道路。曾梵志崇拜的藝術家如培根及馬克斯.貝克曼,亦以這種技巧表達疏離冷漠、腐朽墮落的心靈,曾梵志筆下的裸露肉體、突出的肌肉、引人注目的大手,都是有象徵意義和表達效能,暗喻一種失落的自我、社會發展下迷失的精神狀態。

 

  不同時期的「面具」系列各有其主題及風格,初期的作品表達了難以承受的憤怒,個人與他人中間無法填補的鴻溝;後期作品較少表現對外的世界的掙扎,主題圍繞自身及精神的內在壓力。這個2000年的作品,畫中體面的年輕男子穿戴整齊,看來是成功人士。畫中人物定睛看著觀者,手放身旁,從容自若,然而卻身處山頂之上。他身穿三件頭西裝,面上戴著神秘面具。曾梵志以典型手法處理肉體,即是面具四周的臉及龐大的手,從而加入心理色彩。活生生的肉體看來像在跳動,而且粗糙浮腫,就像表示情緒受到壓抑,只有在外露的肉體才得以宣泄。

 

  背景是虛構的,「山頂」可以是佈景板上的帆布。 耀眼的黃色西裝及天空的淡紫色表達了畫面的幻想性質,是理想化的自我表現,突出曾梵志在他這年紀所面對的困境。面具雖然擋住人物的臉孔,但它比喻人物的心理狀態,對世界漠不關心,他的眼睛不再是靈魂之窗,顯得空洞虛無。

 

  曾梵志表示:「我喜歡表達一個個體的想法及情緒,創作圍繞傳遞人的情緒與想法,加入我對他們的感覺,在幾個小時內去完成作品,而非在學院規定的時間之內完成。」。曾梵志的創作角度與傳統中國文人畫的藝術觀點相近,表示畫作不為呈現物件的真實面貌,而是為傳達物件內在的「真實面目」。這種角度令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更為複雜,突出了西方與東方在繪畫、肖像畫、個人特質的哲學上的分別。一般來說曾梵志的人像表達成為優越成功人士的願望;同時,畫中人像與其他人沒有任何關聯,家庭及群眾沒有在畫中出現,顯示了現今社會價值的改變,曾梵志意圖體現對這種個人主義的見解。作品與中國非常流行的商業影樓攝影對照,浪漫的影像經細心安排,不為記錄個人經驗,而為表達個人的理想形象,體現了拉康著名的心理發展的鏡像階段理論,假定著迷於個人形象是成人主觀性的基本結構。人物對浪漫及理想化影像的嚮往,與曾梵志多重意義的聯想發生衝突,人物粗糙、緊張、繃緊的大手暗示他們的冷漠。

 

  早期的「面具」作品表達個人難以融入越見膚淺的社會為主題,而這幅作品表現的是無邊寂寞的壓力。主題並非關於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危機,而是關於個人要投射成功形象的難度。曾梵志表示人物不斷嘗試,去填補個人心中理想的形象與及周遭的人對其觀點之鴻溝,然而卻徒勞無功。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應對性騷擾三部曲,減輕心理陰影創傷、提升自我肯定方法 ► 即睇

更多藝術投資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