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3-20

新聞裏的假設與剪接

  前幾天寫了篇文講記者,收到一封讀者來信說感受,我看完,感慨更深。

 

  信中說了一個現實:「曾幾何時做調查,普遍市民不認同的專業,早期是保險從業員,近期是地產代理,現在應該是記者了,真是咎由自取。」

 

  我想,如果今日有一個「市民最不相信的專業」問卷調查,記者隨時會登上榜首。又如果有一個「市民最怕的行業」問卷調查,記者一樣也會榜上有名。

 

  老實說,我作為一個曾經的行內人,今時今日對記者不單不信任,還有點怕。

 

  有次我出了一本講1967年暴動的書,出版社要作宣傳,迫不得已做了一個訪問,記者在中途問過我一句:「你寫這書是不是為左仔當喉舌?」我即時否定了,還說我只想記下歷史。事後打開報紙一看,文章大字標題竟是:「屈穎妍否認當喉舌」。

 

  作一個問題,或者假設一個處境,無論對方否認或承認,都是明天的新聞主旨,這是今日記者最時興的新聞做法。

 

  假設之外,還有剪接。有次我明明拒絕了記者的採訪,她窮追猛打為甚麼?我隨口說:「而家呢個時勢,無謂撩交嗌啦!不訪問了。」誰知翌日報紙登出來的是:「屈穎妍表示在這種時勢發議論就是撩交嗌……」雖然都是我說過的話,但剪貼拼湊起來,彷彿我已接受訪問,還發表謬論了。

 

  聽覺正常的人,應該收到我那句話的重點是「不訪問了」,但那記者大概聽覺有問題,為免再中招,從此以後我連記者的電話都不想聽,用WhatsApp寫下最簡單的三個字:「不訪問」回覆算了。聽覺失掉,視覺該還有點吧!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遭遇欺凌該如何應對 教你兩個方法輕易彈走負面情緒► 即睇

更多心筆在妍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