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10-02

有錢人賺錢IQ高,花錢的EQ也比窮人高

  先說故事:多年前和一個超級富豪面談,他約我在一間私人會所的咖啡廳飲下午茶,我們各自點了飲品,他堅持要我試試那裏的公司三文治。我們談了個多小時,公司三文治共有四份,我吃了兩份,他的助理吃了一份,最後他叫我把剩下的一份吃掉,我說吃不下了。他叫侍應把剩下的三文治和那些伴碟的薯條也包起來,他跟助理說:「留待我晚上作飯餐。」

 

  當年的他身家已有近千億,住在淺水灣道的獨立大屋,但戴的手錶和穿的皮鞋都是幾百元的貨色。

 

  有錢人對待金錢的一句話是「應使則使」,甚麼叫做「應使」,他們自有一套標準,絕對不會像我們般「想使便去使」。

 

  他可以為了做成一單生意而花幾千萬元去籌備,卻不願意浪費食剩的1/4份公司三文治。

 

  現在是吃黃油蟹的季節,有一個朋友不是大富豪,是一個小商人,有幾億身家。他太太很喜歡吃蟹,卻認為黃油蟹太貴,故此幾年兩夫婦才去吃一次;而我當時卻每年吃十次八次,所以他們有錢,我沒錢。

 

  朋友是「應使則使」,我則是「想使便去使」,怪不得我賺了許多錢卻不富有。

 

  前兩天,《晴報》的頭版新聞是「六個年輕人,一個月光族」。有銀行做了一個調查,指年輕人認為自己收入追不上樓價,置業夢無望,寧願去旅行,先吃喝玩樂再算。

 

  有學者直指有部分人覺得收入太少而無動力儲蓄;亦有部分人認為來日方長,待將來升職加薪後再去理財。

 

  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理財是一個漫長而枯燥的過程,愈早開始愈早成功,愈有機會成功。我人到中年時,曾經也是一個月光族,故起步理財時實在艱難。

 

  香港樓價升至負擔不起的水平,是事實,卻不是香港獨有。由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到遠至北京,由台北至紐約,由倫敦至新加坡,差不多每個大城市的年輕人都買不起當地的房子。這都是拜全球各國自金融海嘯後瘋狂QE所致,讓鈔票貶值,變得不值錢,推高資產價格。香港樓宇供應太少,令問題更加嚴重。

 

  但如果我們自己不去解決金錢問題,如何在大風浪中安然度過?

 

  即使大部分中產每天勤奮工作,即使賺了許多錢,卻永遠無法致富,而且還令自己陷入不少債務之中,樓債、車債,有些年輕人甚至借錢碌卡去旅行,更不要說為了一部新iPhone而和電訊公司簽24個月的長約了。

 

  當人遇到金錢問題時,一般會怎樣做?

 

  他們會說「很麻煩」,以為只要擁有更多的錢,問題便解決了。他們沒能力解決時,便選擇逃避和拖延的方式。為何許多人搞到自己債務纍纍時仍不去解決,這正是窮人的思維。

 

  除非你是超級打工皇帝,又早在樓價低位時買入豪宅和有幾層物業在手,否則,你仍然不得不為未來退休後的生活而綢繆,改變對金錢的態度至為重要。

 

  不要說「錢不夠」,應該說「怎樣可以賺得更多」。

 

  「應使則使」和「想使便去使」是有錢人和窮人財務智商的差異,有錢人對賺錢的IQ較高,在控制自己花錢行為的EQ也比窮人高,所以他們愈來愈有錢。有錢到需要找專人作財產規劃和遺產規劃,而窮人則每個月都捉襟見肘。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金錢世界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