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06-01

回歸20周年的感想

  筆者在1993年開始投行工作,見證殖民地最後的五年,直至回歸20年後香港的發展。筆者無間斷地置身金融市場的最前線,處理上世紀第一批國企赴港上市、第一批國企重組、第一批人民幣點心債的、當中亦處理過香港歷史上最熱買的新股IPO以及人民幣債券,在內地、香港曾取得不少獎項。

 

  筆者在13年前獲委任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以及央企董事局成員,一直為國家金融市場出力。故此回歸20周年,不少內地及香港重點媒體亦借此機會邀請筆者進行專訪,分享自己對香港回歸20周年的觀點,圍繞著香港這20年來的突破,取得了甚麼成就?同時又出現甚麼挑戰?筆者對這些問題有著第一身的經歷,感受亦非常深。

 

  香港特區成立以後,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廣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香港得以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回歸祖國後,香港如何善用這些國際化優勢。此外,香港作為內地與亞洲乃至世界之間的超級聯繫人,在過去20年究竟有沒有自我局限,優勢有沒有全面發揮,筆者亦進行了討論。

 

  筆者認真及深入分析所有問題,特別是內地與香港兩地未來的互聯互通,如何發揮協同效應,更加是重點。當然,互聯互通是雙向的,香港能取得發展優勢,但亦要積極協助內地化解挑戰。

 

  上周三評級機構下調中國信貸評級,其後亦下調香港信貸評級。國家信貸評級遭下調,所有國企、民企,甚至是本地企業的評級未來亦受到影響。若信貸評級被下調,代表風險增加,無可避免地,國企、民企及港企未來在國際市場上的借貸成本將會上升。

 

  目前中國正處於結構性經濟改革當中,與此同時,經濟及金融正進行去槓桿,資金流動性肯定是受到影響的,故此內地的債務及槓桿問題難免出現短期的惡化,但是這不代表中國經濟將進入長期調整的格局,這只是發展中的陣痛,定能熬過的。

 

  的確,並非所有中國企業均有國際融資需求,儘管內地流動性收緊,但內地融資渠道依舊是中國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假設中國信貸評級不再惡化,問題是會過去的。

 

  正如能源改革一樣,在經濟的陣痛期當中,中央政府依舊堅持。在內地結構性經濟改革繼續往前走的同時,香港也正式進入20周年的回歸慶典,深層次看,未來30年香港究竟能為國家發揮甚麼作用,擔任甚麼角色?答案將會主宰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的未來繁榮及發展。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中環人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中國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