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11-06

傲慢與偏見

  人民幣兌港元升破1.24,國內居民來港購物坐享八折優惠。匯率的優勢加上香港產品的良好信譽,令國內遊客「自由行」到香港購買日用品、奶粉、甚至食品的需求大增,也助長了跨境水貨行業的「系統化經營」。

 

  水貨活動推高香港物價的「積怨」激起部分北區網民不滿,發起「光復上水站」活動, 9月中和10月下旬兩度在上水站示威。那邊,「水客」將「反水貨客」的相片印成海報公開張貼,「點相」報復,一時又成港聞熱門話題。

 

  香港和上海經濟發展程度較高,同為吸引外來人口「淘金」的城市,港滬兩地居民亦有批評外地人的「習慣」,強調外來客過多影響治安,增加城巿管理難度,給本地居民日常生活造成滋擾,但往往忽視,甚至否認外來客對當地帶來的好處,形成思想上的誤區。

 

  以香港為例,筆者贊成內地旅客香港「自由行」但不認同水貨活動,因為商品買賣是一種市場行為,雙方你情我願。說外地人拉高物價或許是事實,但絕無違反道德、法律。水貨運送本身僅遊走在合法運輸和走私的灰色地帶,如違反逗留條例,從事商業活動則應予以檢控,故非議應直指水貨,而非遊客的正常購物行為。

 

  應該指出,外來遊客對於上海、香港這類以服務業為行業支柱的地區貢獻絕對不小。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香港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的就業人數達到81萬7千多人,佔整體就業人口的22.3%,是各行業分類中最大的組別。如果外來遊客消費減少,勢必引發直接和間接的就業職位裁撤,就會推高本地的失業率。

 

  外來客引發的文化衝突,也常誘使大城市居民對外來客產生偏激、抗拒情緒。例如過往上海人習慣蔑稱外地人為「鄉下人」;香港不久前網上瘋傳「蝗蟲論」,均由價值觀衝突而點燃導火線。但是這些過激言論與其說是批評,不如說是歧視和人身攻擊。例如網上流傳的「自由行」旅客作出插隊、喧嘩、公眾場所便溺等欠缺公德的「行為」,確實應該批評。不過僅因極少數遊客的不文舉動,就帶上有色眼鏡「標籤」整體內地訪客,便是斷章取義,而且像為偏見的「合理化」搜羅理據。

 

  本文非偏幫「外人」。有次在機場聽到有內地遊客放肆言論:「沒有我們來消費,香港的經濟會那麼繁榮嗎?」筆者雖然有「移樽就教」的衝動:「閣下來香港購物是因為物價便宜呢?還是純粹爲了支持經濟發展?」但是為免爭執最後還是一笑置之。顯然人與人互利共生,才會有和諧社會。公允評價外來人帶來的機遇和問題,承認外來人對社會的貢獻,不單是成熟市民應持的態度,也是城巿持續發展的基石。就像秦朝丞相李斯在《諫逐客令》中所言:「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辭任終院法官撰文指本港法治受干預,政府反駁強調不受政治壓力,你是否支持政府回應?► 立即投票

更多上海觀察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