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4-02-01

調整股市樓市政策,增強發展動能

  「調整股市樓市政策,增強發展動能」,是周文港立法會議員於1月31日動議的無約束力議案,有逾30位議員發言,各位議員的發言充分反映社會對股市、樓市不斷下跌的不安。事實上,全球金融市場均受美國高息影響,很多資金流入美國,相對地,香港股市持續疲弱,表現算得上是全球最差之一,2023年全年累跌13.82%,踏入2024年跌勢未止,恒生指數由1月2日收市16788點,連跌三周,並且在1月22日跌穿萬五點關口,收報14961點,累計跌了1827點,跌至近年新低。

 

  市場關注特區政府在千億財赤下會否開徵新稅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一度公開指「資本增值稅(Capital Gains Tax)屬於政府研究範圍之一」(1月6日),可能是導致跌勢的因素之一。直至1月17日,財政司司長接受傳媒專訪時,澄清「本港不具備條件開徵資本增值稅,無論是目前或短期,都無意開徵」,恒指才回升114點至15391點(1月18日),但翌日又繼續下跌。

 

內地降準,印度股市超越香港

 

  待至1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採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穩市場、穩信心」。1月24日,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宣布,將於2月5日起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準)0.5個百分點,料向市場提供一萬億元人民幣流動性;又與香港金管局聯手推出「三聯通、三便利」措施,市場認為是「中央送大禮」給香港,消息刺激恒指當日急彈逾600點,收市報15899點;並在1月25日重攀萬六點關口,收市報16211點。

 

人行將於2月5日起降準0.5個百分點,料向市場提供一萬億元人民幣流動性。(Shutterstock)

 

  相對港股的疲弱,日本及印度的股票市場則表現理想。報道指1月初以來,日經指數節節上升約9.12%,達到34年高位。印度也上進,報道指截至1月22日,在印度交易所上市股票總價值已達4.33萬億美元,超越了香港的4.2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四大股票市場(美國排首位,第二位中國,日本第三位)。

 

恒指下跌,財富蒸發

 

  雖然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股市有起有落」,又指「當局正密切留意股市波動,監管機構特別是金管局會謹慎留意變化,暫時看到市場運作有序,沒有不尋常情況」(1月23日),他是說得沒錯,不過,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留意股市表現,皆因恒指不斷下跌,意味著很多上市企業、業界、股民的財富都在蒸發、縮水,從而影響企業融資和社會的整體氣氛,也會間接影響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心。

 

推出措施要精準

 

  其實特區政府已於去年8月29日宣布成立了「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負責「全面檢視影響股票市場流動性的因素,並向行政長官提交改善建議」。報道指小組已提交報告,行政長官亦有於《施政報告》採納小組的部分建議,不過港股表現未見起色。2023年第三季度,香港的新股上市數目只有44宗,集資額只有246億元,兩者均為近年新低。因此,適時推出措施,精準激活股市,至為重要,像上文提及內地降準便是一例。

 

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採納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的部分建議,惟未能挽港股跌勢。(資料圖片)

 

美國證券市場有競爭

 

  相對於紐約、倫敦等世界首屈一指的競爭對手,香港的股票市場仍有不足,長遠而言需要改革。

 

  美國證券市場的兩個主要交易所,即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和納斯達克交易所(NASDAQ),是全球第一、第二大的證券交易所,兩者互相競爭。美國容許集體訴訟,一系列證券法規以高透明度作為規管方針,上市企業要披露包括獨立非執行董事的資料,亦須披露其營運風險,讓股民自行選擇。

 

  納斯達克交易所作為世界第一個電子證券交易所,IPO的內容大多與電腦或生物技術等新科技有關。此外,納斯達克容許未有營運甚至未知行業內容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 SPACs)上市,即是先IPO融資,後收購其他未上市的公司,理論上更易於吸引閒置資金,有利市場發展。

 

港交所獨市經營無競爭

 

  香港的情況不同,首先,香港只有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 HKEX)一個上市平台,是壟斷式獨市經營,沒有競爭。再者,港交所本身是上市公司,同時又是規管者,可決定哪間企業能上市,當中有角色衝突,對香港股票市場的長遠發展並不健康,我認為需要改革。

 

港交所是時候調整審批IPO的準則。(資料圖片)

 

  過往已有意見指出,港交所過度重視IPO企業的盈利能力,而其本身也是上市公司,為了擴大盈利,並不重視例如食肆、建築公司這些中小企的集資需求,上市過程拖延甚久,對中小企的發展極為不利。

 

  我認為這種思維或做法忽略了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把資金引入實體經濟,協助中小企融資發展;因此需要改革。

 

創業板半死不活需改革

 

  第二,眾所周知,目前創業板(GEM)已是半死不活的狀態,近兩年已沒有公司在GEM上市。雖然證監會已於本年1月1日落實創業板改革,重推簡化轉主板機制及取消強制季度匯報等措施,但仍有不足。轉主板機制仍要求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要在三年有8000萬元盈利才可轉板上市,期間要付會計師、律師、保薦人等等費用,花費甚鉅,對中小企而言是「未見官先打八十」;再者,審批需時甚久,動輒等待三、五年,極不划算。

 

  因此,我認為需重新檢討創業板的發展潛力,並且研究設立新板塊的可行性,以便利優質中小企上市融資。

 

  第三,香港亦可研究及參考海外一些提高股票市場流動性的措施,例如實施「莊家制」作為長期措施,值得考慮。

 

短期宜進一步降股票印花稅

 

  除了上述提及的長遠改革方向,短期措施也是必需的,可盡快激活股市。

 

 政府應再下調股票印花稅,向市場釋出正面訊號。(資料圖片)

 

  第一,新民黨於2023年已建議特區政府把股票印花稅下調至原來的買賣雙方各付0.1%,喜獲特區政府接納,並已於2023年11月起生效。如今,我認為特區政府宜因應市況,進一步下調股票印花稅。事實上,已有證券界人士反映,希望特區政府再下調股票印花稅,以刺激交投。例如內地已於2023年8月起,把股票印花稅下調一半至0.05%,並只向買方收取。雖然內地減印花稅也未能刺激股市上揚,但回應市場訴求再減印花稅,標誌著政府向市場釋出正面訊號,表示政府不會坐視市場陰乾而不願伸出援手。

 

調動基金支持港股

 

  第二,我認為特區政府向市場發出「支持港股」的訊息,十分重要。特區政府宜物色可動用的公共資金(包括外匯基金以外的各類基金),調整投資組合的成分,增撥份額購買優質港股。舉例說,行政長官於2022年《施政報告》成立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The Hong Kong Investment Corporation Limited, HKIC),旗下資金便有620億元,財經庫務局局長於1月31日答覆我的書面質詢,其回覆顯示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自從2022年成立以來,尚未敲定投資策略,那麼620億元的資金,是不是只放在銀行收息?現在香港上市的A股或H股,有不少已出現超賣,市盈率極低及回報高,為何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不可以投資一些優質港股,爭取較高回報?

 

  總而言之,香港股市若再持續低迷沒有起色,將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及整體經濟發展有深遠影響,特區政府宜認真考慮上述各項建議,盡快實施,增強股市發展動能。

 

  註:作者利申,目前手上只持有一隻港股。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葉劉的地球儀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立法會 #葉劉的地球儀 #香港 #港股 #經濟 #財金大勢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