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09/09/2021

走進中環街市:穿梭於它的前世與今生,細味前人的故事與智慧,感受悠悠歲月的痕跡

#中環街市 #中環 #活化建築 #中環街市活化 #逾百年歷史 #三級建築物 #歷史 #Art & Culture #Artcation

  你會透過甚麼來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

 

  建築是貫穿一座城市、一個地方百年、甚或千年文化的記錄者。香港從開埠以來,經歷過百年的英殖時期,到後來的回歸;從Barren Rock到小漁村,再發展至今時今日的國際大都市,背後所留下的一磚一瓦都是時間的載體,承載了獨有的故事。可是有時走得太快,或許也該停停,聽聽城市的聲音,她的價值是否只體現在硬實力上?

 

1896年的香港

鳴謝鄭寶鴻先生提供圖片

 

  面對優勝劣汰,急促的發展步伐,城市的面貌或許是最有力的控訴者。經歷過皇后碼頭的清拆,舊灣仔街市的翻新,連依海而建的第四代郵政總局亦擾攘多年,於2003年停用的中環街市在當年亦面臨相同的問題——何去何從?

 

  中環街市不是甚麼神來之筆,亦不是出自甚麼像Norman Foster、Frank Gehry、Zaha Hadid、Tadao Ando等大師級數的設計,為何值得保留?有過拆卸重建、改變用途的聲音,也有經過諮詢要求保留、保育、活化的吶喊,經過8年拉鋸,市建局終於在2011年啟動中環街市的保育計劃,隨後又在經歷6年的重重障礙、反反覆覆,於2017年正式開始活化工程,並於2021年的8月終於開幕。

 

 

 

 下一頁,感受水磨石樓梯的昔日時光

 

那座「Less is More」的橫向建築依舊聳立於此

那條具時代感的水磨石樓梯宛如帶你走進昔日時光

 

 

  在車水馬龍的皇后大道中路旁,一座橫向式的簡約建築聳立於此。純白色的外牆,保留了橫線窗牆與簷篷的設計,裡面是對稱的設計與欄杆的元素,循著這些痕跡,不難發現代流線風格(Streamlined Moderne)的味道和包浩斯(Bauhaus)風格在香港留下的影子。作為四大現代建築大師之一兼包浩斯學院的第三任校長——Mies van der Rohe曾形容Bauhaus是一種思想,並不只是一所學校。中環街市簡約而精煉設計與用途很好的詮釋了「Less is More」和「形式源於功能」的Bauhaus精髓。

 

 

  走進活化後的中環街市,那座充滿時代感的水磨石樓梯依舊靜靜地在原地待著,為上下樓層作連接,與此同時,她也連接了過去與現在。站在樓梯間的一隅,看著晨光、或是午後夕陽從樓梯上的透明玻璃窗滲入一刻,昔日中環街市人來人往的光景宛如重現眼前,彷如片刻定格於五六十年代,何藩、鐘文略手中的舊式菲林機中。當快門按下一刻,日光下的長影,那人擔著貨、那人提著菜、還有那人在閒聊……中環街市的千姿百態、人們的生活點滴就此定格於這格黑白菲林,隨著悠悠歲月走到這個時代。

 

何藩Fan Ho | 午後閒談 Afternoon Chat | 1959年

© 2016-2021 Fan Ho Trust and Estate

何藩Fan Ho | 太陽射線 Sun Rays | 1959年

© 2016-2021 Fan Ho Trust and Estate

何藩 Fan Ho | 迷離世界 Smoky World | 1959

M+藏品

何藩 Fan Ho | 穩 Balance | 1959

Blue Lotus Gallery

 

下一頁,走進偷得半刻閒的憩息處

 

 

舊日的中庭光井

現今偷得半刻閒的憩息處

 

  撫過水磨石樓梯的記憶,來到被混凝土包圍的露天中庭,仰頭望去,往日的陰暗、潮濕已不復存在,而陽光卻依舊揮灑而下,形成絢爛的剪影;周邊布滿餐廳、酒吧,四處擺放著座椅,還有些心思盆栽植物穿插其中,成為了中環人偷得半刻閒的憩息處。

 

 

  穿梭於這座三級歷史建築物中,除了連接上下樓層的水磨石樓梯和充滿陽光的中庭,轉角處,還能找到不少舊時中環街市所留下的痕跡。昔日採用了水磨石所建造的攤檔,如海鮮檔、豬肉檔、生果檔等,其設計與結構都相當清晰,仔細留意,還找到不少民間智慧。地面的「中央街市」的街招與還未有電子磅所用的天平秤等,都一一述說了舊時點滴。

 

舊時的豬肉檔

肉檔、蔬菜檔中的黑色鐵柱設計方便老闆掛肉、掛疏果

豬肉檔內部:高一級的石階方便師傅斬肉

海鮮檔分開兩隔的設計,方便同時販賣鹹水魚和淡水魚

 

下一頁,從紅磚到混凝土,中環街市陪著香港的過百年風雨

 

 

從古典式的紅磚建築到現代化簡約的混凝土建築

中環街市見證香港歷過的百餘年風風雨雨

 

 

1896年的香港

鳴謝鄭寶鴻先生提供圖片

 

  中環街市與香港並存逾百年,曾是東南亞最大型的肉類市場,中間經歷多次更名、搬遷、重建,走過四代的歷程,見證香港過去的風風雨雨。

 

 

  中環街市的前身為廣州市場,建於1842年,那年亦是英軍佔領港島的第二年。後來,中環街市經歷兩次遷移,於1850年落成第二代,並由廣州市場更名為中環街市,那年有太平天國運動引發的一波逃難潮。第三代的中環街市比較完善,落成於1895年,採取了紅磚與大理石的外牆與結構,是一座塔狀屋頂的古典式建築,那時還是中環一次大規模的填海工程。

 

1915年,第三代中環街市

鳴謝鄭寶鴻先生提供圖片

1904年,第三代中環街市的景象

鳴謝鄭寶鴻先生提供圖片

 

  直至1939年,這座具愛德華時期氣息的古典建築被實用、簡約的現代風格設計所取代,重新出現大家眼前,成為第四代中環街市。卸下了原本的紅磚與大理石,換上了混凝土柱和樑結構,釋放了更多空間,高樓底的設計可容納二百多戶檔戶。充滿新式設計的中環街市,在當時被稱為最先進的街市。

 

1946-1947年的中環

鳴謝鄭寶鴻先生提供圖片

1948年的中環街市

鳴謝鄭寶鴻先生提供圖片

1989年的中環街市

鳴謝鄭寶鴻先生提供圖片

 

  隨後,經歷過日佔時期,被更名為「中央街市」長達52年,亦面臨過停止運作,擾攘多年才得以用新身份重現。中環街市雖不是甚麼神來之筆,前身亦只是一個平民街市,但她卻是陪著香港走過179年歷史所遺留的痕跡,經歷四代的轉變,帶著這個地方獨有的歷史與分水嶺,如今仍然能和我們一起步入時代的巨輪,實屬不易。

 

重開後的中環街多了很多生活店鋪,這件懷舊小店所販賣的懷舊玩具買少見少。

 

  有份參與項目的AGC Design建築師Vincent Ng曾在自己撰寫的書中以「一言難盡」去形容中環街市的活化項目。從剔除「勾地表」到有幸被選中擔任項目建築師,並邀請了日本建築師磯崎新一同合作,設計出「漂浮綠洲」(Urban Floating Oasis)的計劃去活化中環街市。「漂浮綠洲」簡單來說,就是基於原建築的精神,保留中環街市原本的外形、立面與結構設計,再在頂部添建簡潔的玻璃盒,以新舊兼容的概念建構更多的綠化與休憩用地,就像是為四周都是高樓的中環,建立一處可呼吸的綠洲。若用Vincent的話來說就是「不為地標而建,而是在二十一世紀延展就建築的深髓,讓新與舊展開一段溫柔的對話。」只可惜天意弄人,計劃在政府、市建局、城規局的輾轉反側中,胎死腹中。

 

漂浮綠洲設計圖

 

  中環街市最終以保留原樣的基礎活化而成,這座橫向式的建築或許與現在滿是高樓大廈的中環有些格格不入,但中環又何須再多一座標奇立異的建築物,劃破城市的天際線呢?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