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05-08

漆之魂:脫胎進化

  漆器在實用品過渡到藝術品的過程,出現了兩個現象:一個是漆層愈刷愈厚,成為了精雕細琢的雕漆工藝;另一個是器胎愈用愈薄,最終誕生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脫胎」工藝。

 

  大約兩年前,中港兩地合拍了一套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當中貫穿全劇的,是飾演武則天的劉嘉玲,下旨興建一座巨型佛像,結果引發了一宗宗離奇命案,需要劉德華飾演的狄仁傑去徹查。當年筆者在影院一見此幕,便暗暗讚賞編劇做資料搜集之用心,因為這座通天大佛,在《資治通鑒》確實有相似紀錄:「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懷義作夾紵大像,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於明堂北構天堂以貯之。」就是說武則天命他的男寵之一薛懷義造大佛,這大佛有多大?一隻小手指都容得下數十人。這形容是否誇張,如今無從稽考,但是這條資料,相信啟發了那位編劇先生。而在原文當中,「夾紵」即是我們今天講的脫胎技法。

 

  造漆器,必定要把液態漆刷上一件器胎,而器胎的形狀,則基本上決定了成品的形狀。於是古代的工匠便開始動腦筋:究竟器胎要用甚麼物料,才能使漆器的可塑性提至最高?我們都知道,陶瓷用泥巴捏成,愛怎麼捏怎麼捏。但是漆呢?有沒有辦法把漆器的器形做到隨心而變?

 

 

 清乾隆 脫胎朱漆題詩菊紋盒,要做這種形狀,便需要脫胎,在拍賣行偶爾會見到,數十至百多萬港元不等。

 

  終於,工匠們發明了一個絕頂聰明,但是複雜至極的做法:首先,把想要做成的形狀做成一個石膏模;然後,在模上鋪上麻布和塗上石灰,使之有如鋼筋水泥一般,互相固定;最後,在麻布和石灰固定以後,把中間的石膏模敲碎,又薄又堅固的脫胎即告完成!

 

脫胎佛像,體積巨大,但一隻手可以搬動

 

  用這種方法造胎,理論上擺脫了大小、重量和形狀的限制。武則天的夾紵佛,即使體積再大,都能輕易搬動,而日後我們所見,凡是形狀不能以木材或金屬做到的,基本上可以斷定是脫胎。在脫胎上面加工上漆,配合不同技法,即成為各種漂亮的漆器。

 

晚清的出品的洋裝酒具,現代氣息十足

 

  那麼在歷史上,有沒有哪個地方的脫胎漆器做得特別好?有!福州!晚清福州的沈紹安,是最能把脫胎技藝發揚光大的一人,他的子孫把脫胎漆器生意做成了城市產業,不但被閩浙總督許應騤訂購了許多給慈禧太后,博得她鳳顏大悅,甚至在清末宣統至民國抗戰那幾十年,沈氏脫胎漆器,接連在萬國博覽會上,連連得獎!

 

同樣是十九世紀末,日本所造的脫胎漆器,與中國的相映成趣

 

  漆器一向是筆者所愛,為了準備此一系列文章,筆者還特地深入福州,並得到當地的漆器專家義務充當嚮導,又不厭其煩的介紹各種漆器的製造過程。接下來就讓我們圖文並茂的了解整個漆器的生產過程吧!

 

正中白色的是石膏模,左右兩邊是正在上麻布的脫胎

脫胎造好以後,中間的石膏會被打碎,然後上漆和打磨,雖然現在有機器幫助,打還是要用人手

上好漆,打磨好的脫胎花瓶,等待裝飾繪畫

 

  下一期,讓我們一起探索一種美麗又負擔得起的現代漆藝!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宣布10項短期控煙措施,你是否支持?「火車頭」問題未有規管,你接唔接受?► 立即投票

更多藝術投資秘笈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