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4-09-01

敗走大廈外牆 轉戰名店潮牌 霓虹燈繼續發亮

  傍晚時分,乘小輪渡維港,兩岸燈火璀璨,那是港人遊人都百看不厭的景致。但光輝背景,有沒察覺霓虹燈近年已逐漸被換成二極光管(LED)?那代表一個傳統行業正步向式微。

 

  

 

  少壯入行的霓虹燈師傅劉穩,如今已是七旬老翁。他心知時代如巨輪如洪流,但默默的,他仍堅持每日困在廠房裏,一扭一吹,親手造出款款霓虹光管,守住曾令香港發光發亮的靈魂。「做大型霓虹燈要你砌啲、我砌啲,合力拼湊在一起。一通電,就是光!」他在解說製作霓虹燈的過程,也在訴說行業的出路。

 

 

  這些年穩叔努力做好本份,也幸公司太子爺譚浩瀚對霓虹燈不離不棄,外牆光管給拆下沒關係,他積極將霓虹燈引入名店潮牌等高檔市場,亦有賴藝術團體及時保育,辦展覽和導賞重新推廣這瀕臨絕跡的街頭文化。新生代的活力仿如一度電,駁通了,褪色的霓虹燈也能繼續發光發亮。

 

 

  位於葵涌的工廠大廈,過萬呎的地方。裏面人丁凋零,一排幼長的光管靜靜靠在門邊,大大小小的木製工作台都是冷板,昏沉燈光,映出「沒落」氣氛。也教人難以想像行業和工廠全盛時期到底有多「盛」?南華霓虹燈器廠的第二代兼市場經理譚浩瀚說:「七八十年代,維港兩旁一半以上的招牌也是我們做的。」

 

學師年代 霓虹盛世

 

  當年小小的太子爺講盛勢,也不過拾老爸的慧牙。要數當年勇,非由入行50年的穩叔壓場不可。今年75歲的穩叔,1956年來港,家中十兄弟姊妹以他為長,當年為養家惟有跟隨同樣從事光管業的父親入行。「我18歲跟阿爸去做光管維修安裝,即是爬出窗口整燈那種。後來阿爸話太危險,日曬雨淋,坐住幾枝角鐵整燈坐到屁股開花,還是去工場學師好。」

 

  後來,穩叔拜入中環鴨巴甸街的「袁九光管」學師,發現情況好不了多少。「入到去都是執頭執尾,清潔打掃,月薪30蚊。以前的師傅好保守,唔願教人,好長時間都係自己在旁邊睇吓學吓,有時佢走咗就多手多腳試吓燒。之後同師傅混熟,先開始肯教少少,簡單工序都俾我試吓。」

 

 

  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適時穩叔已當上了師傅仔,轉過幾間公司,最後輾轉落戶南華,感受到真正的「盛世」。「單是香港地方細細,已經養活幾十間光管廠,單是屈管師傅已經有400幾個。我哋工場有幾十個伙計,有時一星期做足7日,有時又要加班,一日做12個鐘。無辦法,以前只得高級酒店、大酒樓先有霓虹燈招牌,後來香港人賺到錢,你賺到錢都想舖頭門面靚啲啦!所以一下子米舖又訂、凍肉舖又訂,啤酒、鐘錶、電器人人都幫襯,咪旺囉!」

 

  他憶述,當年溫黛襲港,颱風過後市面一片死寂,唯獨工場生意最好,「打風吹爛晒,維修的維修,再做(新招牌)的再做,做到無停手。」其後的工展會,每家參展商都不惜工本製作出搶眼而又獨一無二的廣告牌,又把工場的生意帶到另一高峰。穩叔說,八十年代初,普遍屈管師傅已月入萬二三元,而他亦是靠此厚薪令一家豐衣足食,後來囡囡負笈的學費,也是由當時儲起。

 

工廠北移 生意難做

 

 

  不過,踏入九十年代,霓虹燈業開始面對幾面夾擊,發展慢慢走下坡。同場另一師傅佳哥表示,當時不少光管廠為降成本將工廠北移,部分一直沿用美國進口原材料的工廠索性改用內地貨,惟品質參差,令霓虹燈產品質素急劇下降。當香港市場逐漸被內地劣質貨侵佔,劣幣驅逐良幣,客人對霓虹燈也漸漸失去信心。2000年過後,市場興起了廉價耐用的LED,加上LED可透過電腦程式製出千變萬化的圖案,把霓虹燈進一步迫向絕路。種種過後,本港現時就只剩下兩三間霓虹燈器廠,而全職的屈管師傅,也就只剩下穩叔一個。

 

 

  面對外面的風風雨雨,穩叔自言已看開。「每一件事都有被淘汰之日,你發明得到,人哋發明得好過你……我都隨時預備退休去『報到』啦!」口說放開,但此時穩叔手仍握著光管和火鎗,為初相識的記者屈起「iM」光管做留念。

 

保育抬頭 拓新市場

 

 

  或者,有危才有機。屋宇署年初下令嚴格執行「違例招牌檢核計劃」,將不合格的舊式霓虹招牌清拆,行內估計全港有九成招牌將會「被消失」。豈料此舉驚動了不少民間組織,其中文化組織M+早前便舉辦了「NEONSIGNS.HK探索霓虹」活動,邀請市民拍下身邊的霓虹燈及親述當中故事及感受,以重塑香港的「霓虹地圖」,亦組織了巴士交遊團欣賞霓虹燈,也有專題講座讓港人認識及保育此一街頭文化。

 

  身為光管廠第二代的譚浩瀚,雖因霓虹燈生意下跌而躊躇,亦忙著打理其他燈具生意,但由於從小到大對霓虹燈有著深厚感情,近年他亦積極拓展不同的新市場。「雖然很多大廈外牆都換了LED,但另一方面近年很多商場和酒店也採納了我們的意見,在天花燈槽裝上霓虹光管。一來顏色較柔和,格調也高一點,二來維修保養始終較容易和便宜。」

 

 

  此外,店牌潮牌也是他的目標。「霓虹光管是一種很有味道的視覺效果,若果品牌是打另類、型格或者懷舊的市場,我們也會建議他做霓虹燈,例如名牌CK、潮店Bathing Ape也選用霓虹燈做招牌,覺得較切合他們的形象,另外,很多外國人開的店舖食肆也獨愛霓虹燈,貪其夠『香港』!」

 

每周一蹺

 

創蹺人:南華霓虹燈器廠第二代譚浩瀚及屈管師傅劉穩

 

創蹺日期:2014年

 

致勝關鍵:

  ‧沿用優質原材料,堅持全人手製作

  ‧生意下跌時另尋新市場,令舊式霓虹燈打入名店潮牌及文化界

  ‧連結民間組織,帶起社會議題,令更多人關心保育霓虹燈

 

成效:

  ‧展覽及連串民間活動後,生意有實質增長

  ‧吸引到更多酒店、食肆及商場選用霓虹燈,提升生意額

 

  轉載自《iMONEY 智富雜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免費講座】陸叔《2024 投資心法·養生之道》講座► ►火速報名

更多創業兵團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