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12-30

全球石油軍事大揭秘(101):大動干戈

  在1990年以前,真正以「油之名」動武的就只有在1956年蘇彝士運河危機時發生,其他戰役都是借題發揮,以其他名目開戰,達到背後「搶油」的真正目的。蘇彝士運河危機,卻造就了超級油輪的誕生,繞過好望角而不用蘇彝士運河。近代名副其實「搶油」而大開殺戒的就是1990年8月伊拉克(Iraq)入侵科威特(Kuwait),造成25萬人傷亡,600口油井大火的人為生態大災難。其實在歷史上這不是第一次伊軍入侵科威特,早有前科,不過都是無功而退。

 

  伊拉克原屬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rire)所有,1913年英國--奧斯曼條約(Anglo-Ottoman Convention),英國把科威特等割出為自治區,並駐以60萬大軍,其後更改為科威特國,歸英國統治。薩達姆出兵科威特背後主因是,因與伊朗開戰八年而債台高築,走投無路,債主則是科威特、沙地及阿聯酋,一共欠債高達1000億美元之鉅!正是「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想到科威特在歷史上是伊拉克所有,英國人見到石油就割下拿走,國仇家恨交織,又看到科威特油田就想到鋌而走險去搶為己有,實行恩將仇報去攻打科威特!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戰事誘因再與油有關,1990年6月,國際油價下滑三分一至14美元一桶,使伊拉克每月少收5億美元的油款,國庫真空,債主臨門,當時歐佩克(OPEC)油組國,卻日產2200萬桶油,使全球石油供應多於求,「頂爛市」,油價一跌再跌,其中超額生產最多者就是科威特及阿聯酋。薩達姆看在眼裹,心中就不是味道,向歐佩克(OPEC)投訢,指科威特、阿聯酋等國有意超產而令油價下跌,其目的是想「害死」伊拉克,破壞其經濟引起動亂而收漁人之利。

 

  同年7月,沙地作為中東最大酒國,在吉達(Jiddah)展開油組國內部大會,其間科威特及阿聯酋答應減產並嚴格按配額生產,但只是「得個講字」,科威特依然日產150萬桶,薩達姆老羞成怒,在7月17日點名大罵科威特與美國勾結把油價推低意圖陷伊拉克於經濟困境,此外,又說科威特與外國勢力結合,侵佔伊拉克土地,建立殖民區及開發油田及設立軍事設施,實行「顛覆」伊拉克,最邪惡的就是在伊拉克南面最大油田(Rumailah Field)打井偷油,故此,「伊拉克不能坐視不管,而一定要開戰自衛」。

 

  科威特即時派人到伊拉克說好話,以息其怒,但無功而退。7月19日,美國介入遊說,並通知中東各美大使館萬事以和為貴,美國保持中立並不會介入「阿拉伯國家」內政糾紛之中。

 

  在另一面阿聯酋看了中情局的機密情報,知道伊拉克25萬大軍己壓境,大戰一觸即發,薩達姆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隨時會開戰,阿聯酋大驚之下,主動要求和美軍聯合軍演,顯示實力,希望薩達姆會「見好即收」,化干戈為玉帛,美軍亦在7月23日同意軍事演習。

 

  事隔兩天,薩達姆收到此消息,即時大怒,並立即傳召美國駐伊拉克大使嘉絲柏女士(April Glaspie),直斥美國不是,並要求布殊總統立即與科威特劃清界線,當時嘉絲柏回答稱「美國對阿拉伯國家之中的分歧不予過問,正如伊拉克與科威特邊界紛爭一樣」(Us has no opinion to Arab-Arab conflict,like lraq border dispute with Kuwait),其後因為這句說話嘉絲柏愛到布殊政府問責而被調職。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資本創富》(Capital Money),逢周一刊出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石油戰爭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