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05-08

主動與被動

  崇拜Steve Jobs的原因,並非只因為他推動了智能手機,方便了生活;是因為他令人類獲得資料的能力提升了,令大家能夠平等地獲得同樣資料。以往醫生處方藥物,我們難以得知藥物的副作用、藥性等資料;但有了智能手機,即使還未踏出醫務所,我已經能夠查閱有關的資訊。能輕易地獲取資訊,減少被騙的機會。這是一個平等的問題,當人人都能靠自己獲取資訊,無論是經驗比我多,或比我年長,也不一定懂得比我多。

 

  接下來產生的,就是主動性的問題,以往有些人不公平地獲得更多的資料,所以他們被認為比普通人優秀,但這種情況現今已經不復再。

 

  有經營零售業務多年的朋友問我,有甚麼誘因令客人在網上而不到店裏購物?傳統零售商要創造「誘因」來吸引客戶到商店購物,例如廣告、推廣等。創造這些「誘因」對大部分的消費者仍然奏效,但一些愛自己主動搜尋資料再購買的消費者正不斷增加。主動性轉變了,從前是「被動地」由售貨員推銷後才作購買的決定;現在則是消費者搜尋資料後「主動地」想購買。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哪種模式長遠比較有效?我相信大家心照了。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WoW WoW星期三:精選保健品低至63折! (只限今天)► 火速行動

更多維基解碼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