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6-03-30

更多關注拜祭禮儀就好了⋯⋯

  又到清明,不久後就是重陽。一年兩祭。拜祭先人可能各有感受,有人懷著傷感情緒,但也有人像聚會般閒聊,更言談興奮至得意忘形;正是各有情懷,互不影響就好了。

 

 

  感受,除了是對某些遠遠近近的離世傷感情懷之外,還有的,是當身在拜祭期間的耳聞目睹。過去,拜祭是一件很嚴肅又隆重的大事,更要齋戒沐浴,妥備衣冠,淨身靜心,收攝心口語意,絕不兒戲的。現代有現代的情況,雖然不能相提並論,但畢竟有些狀況是頗令人側目,值得關注。

 

  與Ellis及Catherine兩姊妹話題提到拜祭,她倆異口同聲說,雖未至於要對拜祭之事因循舊禮的嚴肅看待;但是,心中總有以下三個「反應」:

 

  如果,拜祭先人時,有更多人履行音量禮儀好好把守自己嘴吧,就好了⋯⋯

  如果,拜祭時,多點耐性,包容尊重旁人的方式,就好了⋯⋯

  如果,拜祭時,更多人明白甚麼是尊重人與人的公眾空間,就好了⋯⋯

 

  總覺得,祭祀過程中,畢竟還是應該守一下「禮」的表現,這是「度」的拿捏。曾經在拜祭的時候,這邊廂,人家跪在地上向著先人之像在默禱,可能跪著的人身後有甚麼被阻延了向前行的路,有其他人會「貪方便」或「沒耐性」,也不願稍等一會就急走在跪著的人的身前晃來晃去,即是在攔腰行前。試問,這個行動的起心動念,就是否有「我要行就行」的心態?就是否「等一陣也不想等」的意識?這又是否「我」字行先?一個「我」字,難免會衍生很多問題,包括「得意忘形」,忘了「尊重」⋯⋯?

 

  又試過,當在拜祭時,這邊廂有人在碑前口中細聲唸唸在禱告,或誦唸經文;近距離的那邊廂,有其他人放大聲量對話:「囉過黎啦!⋯⋯唔駛咁喎!⋯⋯快D 啦!⋯⋯都叫你咁咯⋯⋯」當然,大家都各有自由處理說話及表達方法;懂得收細聲量的人,又會自我反思的人,就會將之想成是「別人的聲音與我無關,做好自己」;這,就是「修行」的道行了吧?不知有幾多人會這樣想到及做到?道行夠高的,當然可以「若無其事」,道行弱一點,可能先是動氣,道行再弱一點,就是明或暗罵;道行再低的,真係動粗都有之!有時,爭拗就在那剎那間的「氣上心頭」。外在環境的事端,真的可視之為幫大家「修行」的資源條件,能體會的,就可將負思維變為正能量。

 

  其實每個家戶拜祭時,都有不同的「我」及處事觀點,有人有一種「自己想怎樣就怎樣」的習氣,要行就行,要講就講,但造成滋擾影響也不自覺的,相對一些默然處理拜祭的朋友,雙方表現確有很大的「反差」。前者,做得出這樣「自我」行為,通常都不管(其實是不理會)後者如何沉得著氣地靜默;如果,後者也不管前者如何「喜歡點就點」,那就算是各自「修行」的。不過,這種相對的修行局面未成熟出現之前,唯有希望多點注意「禮儀」,總是好事吧!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講述被情緒困擾真實個案,情緒病最終如何走出低谷?► 即睇

更多形象UP!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