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5-22

不儲錢不投資,怎可能十年賺十倍?(下)

  日前大劉兒子劉鳴煒接受訪問提到年輕人買樓難時,說即使月入15,000元的年輕人,「睇少啲電影,去少次日本」,也可儲錢做首期,之後有人批評他,說他「不知民間疾苦」,現時樓價多高,怎樣儲也儲不夠首期。

 

  其實他說得沒錯,昨日就有一個80後年輕人抽中新居屋去揀樓,他用四年儲了30萬元作買樓首期,平均每月儲6,000多元。為何這個年輕人可以,其他人卻說不可能?

 

  即如劉鳴煒說若不去儲錢,即使樓價跌了,也没錢做首期買樓。許多人的眼光短淺,只求一時之快,不肯減少消費儲錢作長遠打算。

 

  投資也是一樣,我開始時只有40萬現金和股票,但在決定追求財務自由那一刻開始,便由以往每月把錢花光的習慣,立刻改為每月把30%-40%的錢買入基金和股票。

 

 

  跟其他人說投資股票可以有十倍回報時,他們第一個反應都是問「多長時間」,我說十年,他們立即搖頭說「太長時間了」。他們說「我希望半年咯」又或者「最多一年啦」,十年賺取十倍回報竟然是太長,還說最好一年半載,由此反映大部分人投資都是短視的。

 

  最近有一隻股票,盈利只有3,000萬元,卻炒上100倍PE,市值3,000億,期間由2元炒上9元,但在高位急插,前天上午跌48%至3元多後停牌,試問這次升浪誰賺了大錢?誰追了貨卻走不了?

 

  投資要管理風險,這些大升大跌,確實有一天便升三倍、五倍的可能,但不合情理的股價我們怎會不避之則吉!有些錢不是我們賺的。

 

  透過股票投資達致財務自由,並不是天方夜譚,問題是買入甚麼股票。

 

  有讀者說投資房地產也有賺十倍的可能,因為房地產有槓桿的功能。如20年前,在香港只要給房價10%做首期便可買入單位;又或者在2003年沙士前後,有些發展商甚至提供回贈,首期支出更少。問題在香港買房地產始終要向銀行申請借貸,要通過壓力測試,或許你買入的房地產有十年升數倍的可能,若以首期計算,確實可能有升十倍的回報。

 

  不過,今天房地產價格十分昂貴,已經不再有賺十倍的機會了。當年,我也有採用投資房地產的方法,在開始理財後的幾年間,我也在番禺和香港買入數個單位投資,之前文章曾提過,但回報卻遠沒有十倍那麼多。

 

  另一讀者提及價值投資法,不錯十年賺十倍正好是價值投資法的精髓。價值資法講求兩個時間因素,第一是買入的時機,股價愈低愈好,這樣可以便宜的價錢買入股票;第二是等待爆升的時間,等待時間愈長升幅愈高。

 

  例如港交所(388)於2007年的高位是263元,當時炒的正是港股直通車,但爆煲過後急跌至最低位是2008年的50元;若看通港交所終極的升值潛力便敢於在50元買入,然後等待又等待足足六年時間,才等到2014年正式公布滬港通,也只是由130元升至192元。直至上月才爆升60%至300元。(若此前更不要提及她上市時才7元一股了。)又例如上文提及的中人壽(2628)經過長達5年的低位(18-22)才等到今日的38元。

 

  那麼今天港交所仍買得過嗎?290元確實很貴,但她是香港唯一的股票交易所,是獨市生意,具充分壟斷性,而且她把絕大部分盈利用來派息;更為吸引的是,她是外資唯一可以直接買賣國內股票的地方,所以升值潛力優厚,可以說是無可估量。

 

  看港交所還要看她的「國家地位」,她是中國兩大交易所(上海和深圳)外唯一和國際接軌的交易平台,成交額將會在未來爆升。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4月23日,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提到,擔心港股系統可能因為急升的成交額而不勝負荷,故要立刻開會,做好高峰值5,000億至6,000億的系統準備。

 

  當然,他不是預期會有5,000億至6,000億的成交,而是在高峰時,交易金額大而交易時間短,故要做好系統管理。由此可以預計未來港交所的前景十分亮麗。

 

  現時中國股市市值全球第二,上海和深圳的交易將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以港交所和國際接軌,而港交所儼然是道防火牆,保護A股市場,故我曾以「代父從軍」去形容港交所的角色。因此我認為港交所的潛力深不見底,股價高處未算高。(作者申明,本人持有港交所和跟著提及的中廣核(1816)股份)。

 

  話說回來,港交所不可能是十倍股了,但另一隻中廣核(1816)卻大有機會。她似足當年上市的中國人壽(2628),上市價低見2.78元,上市時差不多每個散戶均分配到一手,令股權分散。上市後股價徘徊在3.2元至3.5元之間,看得出是大戶壓低股價密集收貨。

 

  之後升上4元浮浮沉沉,再爆升上5.1元(比招股價已升了83%),然後又急跌至3元,又才急升至4.5元左右,這兩個月的升升跌跌,相信大部分散戶手中的貨已流入強者之手。至於何時爆升,則要有耐性等待,但此股是優質股,她是全國第一大核電企業,而核電又是國家要走出去的項目,有國策扶持,又是獨特企業,競爭對手少,故應該看好。

 

  令人費解的是,兩天前有大行發表報告,說因為全國第二大的核電企業中核電獲批在A股上市,認為中廣核不再是唯一上市的核電企業,故不應該有溢價,給予「遜於大市」的投資評級,目標價維持在3.4元。

 

  如果此邏輯成立,中人壽於2000年上市後來港上市的財險(2328)、平保(2318),太保(2601)和新華保險(1336)等,都打破了中人壽的獨特性,但中人壽的股價卻不見得「遜於大市」和其他保險股,所以投資股票要有獨立分析能力,那些大行的報告不看也罷!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更多金錢世界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