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11-27

用100萬做Day Trade 講甚麼經濟數據技術分析

  我爸媽生於戰亂,50年代生活艱苦,兩人都是只有小學二年級程度,做體力勞動工作,他們勤勞、節儉。

 

  記得60年代中,媽媽帶我們三姊弟去美孚新邨「睇樓」。那是一間位於四樓的小單位,對正行車天橋,很吵,售$45,000。

 

  之後沒有買入那個單位,多年後媽媽說她當時只有$40,000,尚欠$5,000。當時沒有銀行會借錢給一個油漆工人家庭。我想說的並不是買樓和我們失諸交臂這件事,而是一個每天日薪只賺$10的爸爸,怎可以住在現時術語叫「劏房」的地方,養著一家五口,同時仍可以儲下$40,000?

 

  當然,50年代中後期是$10日薪,到60年代已經有$15-20了,但$40,000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不錯,爸媽他們儲足十幾年,結果仍是買不到美孚,但我想借他們胼手胝足儲下一元幾角的故事,說明小市民/打工仔不儲錢便永遠沒法做到財務自由的。

 

  媽媽沒有放棄置業夢,住入廉租屋後也一樣,很慳。她在我們升上中學後便出來工作。卒之十多年後,在1978年透過第一年「居者有其屋」上了樓。

 

  雖然是居屋,我媽已很開心,畢竟是屬於自己的。往後,她賣了細單位搬去大單位,補完地價,就更加開心了。

 

  一個小人物的卑微願望,捱了20多年才達成。

 

  話說回來,2001年開始理財時,我每個月要儲幾萬元是不太可能的,但我已失去了20年的投資時間,又怎可以說「不可能」而再拖延呢?

 

  當時每個月要供樓、供車;女兒讀國際學校;給爸媽家用 (他們在80年代已退休)……支出多多,如果不減少高消費又如何能儲錢投資呢?

 

  除了買入基金外,我把我僅有的「資產」——三個月工資(約40萬元),作為我的「投資工具」,以中短線買賣來累積資金。

 

  坦白說,當年我做Day Trade是不用看經濟數據和技術分析,只看我是否看得到、買得準,又是否賣得快並沽得狠。

 

  自從2007-2008年金融海嘯後,便開始學習看Trend (趨勢) 買股票了。看Trend是看大勢,新能源車、環保是大Trend,即使有經濟數據和懂技術分析又如何?那些分析師表面上說得頭頭是道,但試問此等數據分析幾百年來日日新,知道也教不曉你怎樣投資。2001年我看好人民幣升值和歐元一體化的大勢,故買入人民幣和歐元兩隻基金;我看好港交所的獨有地位的大勢,故在$70開始買入。

 

  今天我不做Day Trade,既因為Day Trade的運氣成分高,亦因為當年夠膽用100萬做Day Trade,但今天我已做到當年訂下的理財目標,又怎會再做Day Trade呢?

 

  人很奇怪,不好學,總是用負面情緒看人事。我們若要成功,千萬不要跌入對人對事均冷言冷語的陷阱,否則永遠跳不出自己的困局。

 

  媽媽很倔強,當年人家說她發白日夢,竟然學人買樓?住公屋好,又便宜又不用保養,買了樓便甚麼東西瓌了也要維修,一年交的差餉和管理費已夠交租了,但她堅持買入自己的房子。今天樓價已升值數十倍,她也住了30多年,那些笑她的人仍住在公屋裏。

 

  投資是孤獨行為,投資者像一個孤身上路的劍客,只有堅持目標,信步前行,才會成功。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本港水費近30年不變,水務署表示有需要調整,以改善經營狀況,你認為加水費可否接受?► 立即投票

更多金錢世界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