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2-23

同一事實,兩種表達,起死回生

  「既然我們是市場的領導者,為何我們的定價比市場第二位還要低呢?」我問。在一產品計劃會議上,我發現我們最新的產品一炮而紅,但定價卻出奇地低。

 

  「價格涉及很多因素,例如……」銷售總監說。

 

  我第一個反應是他在耍我!這是顯易而見的事!做了市場領導者便有定價的主動權,縱使我們的定價不一定比第二、三位高,卻絕對沒理由定得比人家低,而且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差距。

 

  我不說話,想聽聽公司的老闆和高層們怎麼說。可是他們甚麼也沒說,我原想追問下去,但想到當時我即將離開公司,再想到銷售總監在匯報時所用的表述方式,我明白到老闆為何沒有追問下去。

 

  二〇〇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 Daniel Kahneman,是心理學家,他和另一位心理學家 Amos Tversky,作了一個很有趣的調查,是關於人的選擇。假設美國正因為亞洲爆發的一種怪病,得出六百人可能受感染而死亡的數字,醫學界提出兩個方案去防止病情惡化,讓政府高層做決定。兩個方案的估計後果如下︰甲方案︰將有二百人獲救;乙方案︰六百人中,將有三分之一機率的人獲救,三分之二機率的人不獲救。若你是政府高層,你會選擇何者?

 

  他們的調查顯示,大部分人選擇甲方案,因為方案清晰,就是有二百人獲救。

 

  其實甲、乙兩方案的結果都是一樣,皆有四百人死亡,二百人獲救,只不過參與測試的人在選擇方案時,會取決於相關選擇的描述方法。因為六百人當中有二百人獲救的感覺,比六百人當中有四百人死亡的感覺來得好。

 

  這兩位心理學家以相同的前提,又想出丙和丁兩個方案,再找另一組人測試,結果又是出人意表。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大校政風波續發酵,蔡若蓮指若大學無法良好管治當局可收回撥款,你認為政府介入會否影響院校自主?► 立即投票

更多辦公室政治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