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11-19

冰山一角的房屋問題

  由前特首董建華統領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推出名為「補貼置業計劃」的房屋政策建議,重新帶動了特區在這方面熾熱的討論。「團結香港基金」在建議中輕描淡寫地觸及特區的土地政策,拋出了「可考慮」改變郊野公園用途的燙手山芋。特首梁振英在回應時也小心翼翼地要求港人要以「同理心」考慮房屋供應與郊野公園不能共得的警告。

 

  為什麼我們會出現房屋問題?特區雖然是彈丸之地,但在十一萬多公頃土地中,我們只徵用了不足四分一之土地;餘下的包括:空置土地五千公頃、農地七千三百公頃、郊區七萬三千一百公頃,而現時是港人焦點的郊野公園也佔其中之四萬四千三百公頃。那麼為何特區政府每談到房屋問題時,均不斷訴苦,說覓地困難?究竟困難在何處?當然,設立完善交通設施、開拓荒地費用及可行性、城市規劃之需求等等,皆屬困難的一部分,但當中背後是否還存有其他問題?

 

  我們且看看一些相關的數字。首先讓我們看看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的賣地數字。九七回歸那年,我們總共賣出了二百零五公頃的土地;其後五年,每年的賣地數目均維持於一百公頃以上。到了二零零一年,賣地達至高峰期,那年合共賣地二百九十八公頃。但零一年後,我們的賣地數字卻急劇下降:零二年六十四公頃、零三年五十八公頃、零四年二十一公頃、零五年四十二公頃。由零五年至一零年,官方數字顯示,住宅用地一共只賣出三十二公頃!一一年開始至一三年,住宅用地出售量才稍為增至合共六十二公頃。究竟這是我們的土地已是賣無可賣,還是曾蔭權與地產商官商勾結之故?當然,土地不可能是無限量的資源,我們始終有賣完的一天;但始終如何妥善處理這重要資源,卻是每位在任特首之首要責任。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的土地政策與特區之整體經濟是牢牢緊扣的共同體。根據政府數字,特區政府的收入每年大約接近五千億,而我們的賣地收入則佔這數目中之大約七分之一,僅次於利得稅收入。如果房屋市場大幅下滑,不但會嚴重影響庫房收入,便是不論大小業主,亦會間接受害。小業主固然會因負資產而入不扺債,便是大企業,也會因資產總值大幅下降而直接影響整體商業運作;這便是董建華年代「八萬五」房屋政策令我們成為驚弓之鳥的原因。

 

  高地價政策不幸地是可令我們整個經濟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基本因素。如何可一方面照顧中低下階層的房屋需求,而另一方面又可維持商用及住宅市場的穩定,是一項具極高挑戰性的難題。

 

  長遠而言,任何一位特首也須考慮以下幾點:一、開拓新的收入來源,調低高地價政策對特區經濟影響之比重;在這方面,唯一出路似乎是研究應否增設銷售稅;二、大幅度增加低收入人士房屋供應,而首要工作更是開拓新的郊區市鎮和設立公共運輸系統;三、鼓勵特區企業開拓其他有別於地產項目的商業活動,提出稅務優惠作為誘因,令我們的大企業不至於過分依賴高房地產價值作為主要資產。凡此種種,均是我們避無可避地必須迫切面對經濟轉型的問題。但願下一任特首能在這高地價政策中脫穎而出,為香港開拓一番新天地!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煮酒論政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