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02-01

人性角度 解住屋難題

  曾於上世紀60年代出任工務司的鄔勵德(Michael Wright)日前在英國倫敦逝世,享年105歲。被譽為香港「公屋之父」的鄔勵德當年對解決香港住屋問題貢獻良多。面對當前嚴峻的住屋問題,港人相信更會讚賞昔日官員的遠見和解決問題的智慧,以及懷念過去限制較少的社會氣氛。

 

  鄔勵德在1963年至69年間任工務司,他提倡公屋單位需要有獨立廚房和廁所,這個「勵德原則」多年來一直造福著所有公屋居民。今時看來,單位有獨立廚廁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在鄔勵德之前,於1954至60年間建成的公營房屋—7層徙置大廈,大部分單位面積僅120呎,每名成年居民只可獲分配面積24呎的空間,但當時法例卻規定每人最小的生活空間是35呎!

 

  徙置大廈內設有公用廁所及淋浴間,卻成為不少性騷擾及性罪行的溫床,而煮食則預期住戶會在自己百多呎的單位內進行,但其實大部分住戶都會在單位外的通道煮食。因此,鄔勵德倡議公屋要有獨立廚廁,堪稱是人性的創見。

 

  約60年前百餘呎的單位、35呎人均面積的標準,與今時比較是甚麼概念?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全港家庭住戶面積中位數是15平方米(約150呎),其實多年來改善不了多少,但最為人詬病的「劏房」,其面積中位數也是10平方米(約100呎),但人均面積則有5.3平方米(約50呎)。

 

  當年居住空間雖然如此狹小,設施如此簡陋,但居住環境相信已比住在山邊寮屋、木屋理想,且另又有大批火災災民急需要安置,這類必須在短期內建成的臨時房屋,今天看來,或不算「人道」,但以當年的資源和物質條件,已是「最人道」的住屋方案。

 

  鄔勵德提倡獨立廚廁,就已再進一步。當然,若看後期的公屋,單位內更是廚、廁、廳、房等基本設施與間隔具備。不過,時至今日,地球上還有很多地方的居住條件和環境,仍極不理想。

 

  鄔勵德為官的年代,港府不但有資源及能力改善民生,而且社會上也沒有太大、太多的阻力,阻撓政府的拓展計劃,移山填海,即使發展郊野公園土地,真是山輕、地大,海闊、天空,任港拓展。面對今時土地房屋的困局,恐怕這位曾參與不少基建,包括港鐵、萬宜水庫、紅隧及新市鎮等項目發展的「公屋之父」,即使健在為官,也將無計可施,可能仍要叫人在廁缸上煮飯!

 

  今時政府並非不想作為,而是遭到諸多阻撓,綁手綁腳。

 

  因此,那些無論是抱有多偉大崇高理想,又或因個人私利,卻以光環式訴求掩飾的人,若再阻撓政府拓地去建公營房屋,既少了鄔勵德的人性,更是無殼一族的公敵。

 

轉載自: 晴報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土地發展 #公屋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