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2-11-23

科大改良mRNA尾鏈序列 冀增藥效治新冠癌症

  【晴報專訊】治療新冠、癌症及遺傳病,現時廣泛應用mRNA疫苗技術。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研究團隊發現,只要改變mRNA尾鏈序列,便可促使合成mRNA製造更多蛋白質,最多較傳統序列多10倍,可望令藥物療效更顯著。同時生產蛋白質持續時間亦延長1倍,進入細胞後48小時仍有產能。

 

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曠怡(右圖中)指,新技術有望增3倍藥效,減疫苗劑量及接種次數。

 

  團隊指,已就序列申請專利,冀未來與藥廠合作,冀增加治療新冠及癌症等疫苗和藥物的療效及持久度。

 

  領導研究的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曠怡指,mRNA依賴尾鏈製造蛋白質,而蛋白質如同「工人」,當數量愈多,效率便愈高。以新冠疫苗為例,愈多蛋白質即愈多抗原,可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更多抗體;在基因藥物中,蛋白質可加速細胞回復正常狀態。惟過去科學界甚少改良尾鏈序列,慣用化學物質「A」作為尾鏈,「一般由40A至150A不等,惟該尾鏈進入細胞後,會很快被酶分解,產能只能持續6小時,12小時後已很少,24小時後已無法產生蛋白質。」

 

  今次科大在尾鏈加入化學物質「C」,組成「31A8CA」等新序列,能干擾某些酶識別尾鏈,從而減慢分解。曠指,在人類細胞及小鼠實驗證明,科大序列在模擬藥物模型中,較舊序列產生多3至10倍蛋白質;在模擬疫苗模型中,則可多6倍。另觀察實驗鼠後,科大序列產生的蛋白質在48小時後仍然存在,直至72小時後才消失;而舊序列產生的蛋白質在48小時後已無法觀察。

 

改良的mRNA尾鏈序列(右)進入細胞後48小時仍可製造蛋白質(螢光綠色),而傳統的mRNA,當時已幾乎停止生產蛋白質。(科大官網圖片)

 

夥中山大學進行癌症疫苗實驗

 

  曠怡補充,過去為令身體產生足夠蛋白質,往往須重複或注射高劑量mRNA,新技術有望減少劑量及接種次數。且新技術能與現存改良技術並用,毋須特別設備和培訓,僅靠小量mRNA便能產生更多蛋白質,不會增加生產成本成本。她透露,正與中山大學合作進行癌症疫苗動物實驗,亦正尋求藥廠支持,冀盡快展開人體實驗及投入應用。

 

轉載自: 晴報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時事要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mRNA疫苗技術 #科大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