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04-03

景德鎮霸業:藍色戰爭

  景德鎮的輝煌時代,自元朝開始。此後,雖然中國的政權不斷易手,但從元、明、清代以至民國,這裏仍然是中國瓷器的大本營。在許多次的大動亂之中,景德鎮的生產受到阻斷,但只要社會一旦恢復秩序,國家必定鄭重地恢復景德鎮的活動。可以想像,瓷器和景德鎮數百年來在執政者眼中,並不止是器皿或工藝品如此簡單,更關係到經濟、文化以至國體的深層次課題。

 

  青花是一種一次入窰燒成的製作,當瓷土拉坯成形後,技工便會把花紋繪上,再塗上以各式礦石構成的釉粉,入窰燒製成器。由於色彩塗在釉下,因此被歸納為「釉下彩」(underglaze),與日後出現的五彩、粉彩、鬥彩等「釉上彩」(overglaze)區別。景德鎮的天然優勢,是豐富的高嶺土,對於古代中國而言,就有如今天中東對待石油一般,明知終於會用完,在當下卻又見不到盡頭,於是盡情開採。可是,青花的瓷胎有了,另一個問題卻困擾著瓷匠,特別在明朝,那就是顏料。

 

  青花的藍色,源頭不在中國。我們之前談過,中國人一向不崇尚藍色,崇尚藍色的是中東和蒙古,而中東工藝品上的藍色顏料,中原並沒有生產,於是元朝統治者為了生產青花,開始大規模地輸入;但是,漢人建立的明朝,失去了對中東的控制,固有的輸入方式中斷,於是他們不斷另闢蹊徑,找尋這種藍色原料及其代替品。因此,在明朝不同年代的青花,其藍色亦有明顯差異。

 

  明成祖是中國歷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他不但無數次親身上陣,把各部游牧民族打得魂飛魄散,建立龐大的陸上帝國;在海上,他更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海洋霸權。我們熟悉的鄭和下西洋,不止是古代國際外交的一次壯舉,更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重要突破,青花所需的藍色顏料,在明朝初年,人們明確稱之為「蘇麻離青」,這麼個怪名字,一聽便知道是個譯稱。至於這個譯稱代表甚麼,現在沒有定論,可能是蘇門答臘、索馬里、速來蠻(伊兒汗國的一位君主)等。

 

典型的元青花和永宣青花, 藍色最深處會蝕進瓷胎, 與下面比較便一清二楚。

 

  從永樂到宣德,是中國青花雄視全球的年代,鄭和把「蘇麻離青」運到中國,又從中國向歐亞各國輸出青花。外國人看到這來自遠東的珍品,又摸不透其製作,只道是魔法般的神物,成為他們對東方產生幻想的媒介。這時的青花,顏色深邃厚重,蝕入胎骨,成為此後歷代追求的正宗。直到現在,「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依然是拍賣場上最貴重的項目。

  

成化時期的青花,用色非常的淡,原因是材料換成了國產的平等青。

 

  宣德以後,明朝對於航海事業無以為繼,國力亦急速下滑,「土木堡之變」後甚至墮入亡國邊沿,景德鎮亦驟然跌進低潮;到史書再有明確記載的時候,已經是三十年後的成化年間。這時候,鄭和帶來的蘇麻離青早用完了。但是青花還是要造,怎麼辦?那就找代替品吧!

 

嘉萬青花藍得發紫, 與永宣時期對照之下, 兩者的深邃色澤明顯不同。

 

  這時,一種名為「平等青」的國產材料出現,雖然同為藍色,但平等青的表現力非常纖弱,淡得很,略帶灰,成為成化瓷器的特點;到了後來的嘉靖、萬曆,由於皇帝玩命的奢侈,以及國力的中興(多得張居正變法,給明朝打了一支大補針),國家又開始輸入顏料,但這次不是蘇麻離青,而是一種名為「回青」的顏料。回青的色澤非常濃艷,藍得發紫,像佛像頭上的顏色,因此又叫「佛頭青」。稍涉歷史的人都知道,嘉靖迷信道教,萬曆則極度奢侈,兩人都於生產瓷器絶不吝嗇,成為明代青花另一重要時期。

 

克服顏料上的問題,康熙青花不但採用國產色料,更能做到水墨般的分色效果,非常好認。

 

  萬曆以後,明朝已經步入尾聲,天啓和崇禎兩朝,都不是有作為的年代,景德鎮雖然有生產,已不能和前朝相比;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三個月後,李自成又被滿清驅逐。中原的混亂局面,一直要到康熙把三藩之亂平定後才告結束。經過這幾十年的苦日子,青花進入了第三次全盛時期「康熙青花」。到了清朝,中國不但不愁在國內找尋藍色顏料,更在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大肆研發和生產各種類形的瓷器,使青花的地位,甚至一度受到威脅。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更多藝術投資秘笈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