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6-04-28

炒燶生薑的投資銀行家

  近年,投資銀行景氣飄忽,部分香港投資銀行家轉戰內地市場,不過並非轉戰內地投行,而是轉戰另類商品市場:蔥、蒜及薑。可是,已經有友人遭遇不測,導致債台高築,部分甚至回到香港當起小販來。不單只說起來誇張,聽起來更誇張,可是真有其事。

 

  熟悉內地市場的朋友會知道,今年內地大蔥、大蒜價格一路飈升,但生薑價格卻大幅跳水。在生薑主産地山東,雖然姜苗早已破土而出,生產良好,可是當地農民卻高興不起來,原來是2015年每斤賣到人民幣3、4元的生薑,現在4、5毛錢都乏人問津…生薑要賣到1元才能保本,如今薑農面臨著賠本局面。

 

  內地菜價大起大落,讓內地民衆對菜籃子的擔憂倍增。菜價高了,自然增加老百姓的負擔,使菜籃子加倍沉重,但菜價太低,菜賤也會傷及農民,導致菜農減少種植面積,從而使菜價瘋漲,因此,不管菜價是高還是低都對民衆生活不利,最後受傷的還是普通民衆。

 

  菜價波幅暴露出産業的問題,菜農雖然熟悉種植,但缺乏對市場的研判,容易跟風種植。過去數年,雖然若干地方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巨型産銷對接會等,但組織過於鬆散,對接管道脆弱的,政府與農民雙互之間缺乏對市場資訊的溝通及判斷。

 

  內地蔬菜生產主要還是分散種植,儘管政府提供了若干補貼予菜農,但缺乏長效機制的建立。筆者認爲各界應該研究近幾年蔬菜價格的走勢,改革各種市場機制,讓菜價趨向平穩。

 

  菜價大起大落,受傷是廣大民衆。筆者認爲産業必須大力推動現代蔬菜種植技術,增加蔬菜抗自然災害能力,設立一系列資訊監測、預警和發布機制,進行有效的監測,強化對蔬菜生産、流通和價格走勢的分析預警。

 

  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杜絕一系列不法的市場行爲,才能讓菜價不要再傷還農民,更不再傷害市民。至於投資農産品的投資者,也不應該過度參與,擾亂市場正常的運作,筆者對那些炒燶生薑的朋友們,只能奉勸一句—— 一切適可而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第六屆國際信息商會議「最佳信息商」白金獎► 了解詳情

更多中環人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