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11-24

睡眠文化

  睡眠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睡眠好壞是生活質量的一半基礎,睡眠之道豈可不講究 ? 其實不只人要睡眠,在所有哺乳動物、鳥和魚類,睡眠是普遍存在的狀態,甚至在無脊椎動物如果蠅也有這種現象。

 

  所謂「睡眠文化」,包括對睡眠的價值觀、品味、環境喜好以及對睡眠與健康關係的理念等。古代西方一方面認為睡眠是神賜予的休息間隔,但同時又認為睡眠神秘莫測,有點像「短期死亡」。英國詩人雪菜說過:「睡眠是死亡的兄弟」。現代西方隨著醫學進步,已解開有關睡眠的疑團,建立起睡眠科學。

 

  中國傳統更重視睡眠文化,有所謂「天人合一」的睡眠觀,即從陰陽學說看晝夜和覺醒節奏,認為陽主晝、陰主夜,白晝陽氣盛而陰氣盡時,人們就會醒覺﹔相反,白晝盡而夜晚來臨時則應睡覺。此外睡眠和醒覺時間應隨季候改變而調整,《黃帝內經》認為,春天和夏天應夜臥早起﹔秋天早臥早起﹔冬天早臥晚起。

 

  中國歷來又重視「睡方」、「睡訣」的養生文化,所謂「不覓仙方覓睡方」﹔「一覺閑眠百病消」。至於「睡訣」,中國人提倡「先睡心,後睡眼」,認為臨睡前要清除各種雜念,重視調心入靜、安枕無憂。

 

  香港人營營役役, 日忙夜忙,長期睡眠不足,稱之謂「睡眠負債」(sleep debt),這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威廉˙戴蒙(William C.Dement)提出,指的是應需要的睡眠時間,和實際的睡眠時間出現差距,有如負債赤字,日積月累,對健康產生影響。「睡眠負債」的短期效果,乃是頭昏腦脹、視力模糊、記憶力減退,警覺性和判斷力減弱﹔長期效果,則是罹患失眠、抑鬱、糖尿病、心臟病等嚴重疾患。

 

  說得更清楚一點,例如,某人平時習慣睡八小時才感足夠,若是頭一天只睡五小時, 那麼他的「睡眠負債」便是八減五,等於「負三小時」。不過負債容易還債難,一旦睡眠不足,若以為有空時補一覺有幫助,原來沒用的,研究人員發現,一般人要起碼兩天,才可把睡眠負債「討回來」。

 

  中國傳統對「睡眠負債」看得更嚴重。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竹簡《十問》,曾假託戰國名醫文摯與齊威王討論睡眠問題。齊威王提出:「子之長臥何邪?」意即為什麼要重視睡眠 ﹖文摯的回答是,只有睡眠充足,食欲才會旺盛,食物才能消化,藥物才能調養形體。西方人說,一天睡不好,要兩天才能補回,但文摯的名句則是,「一夕不卧,百日不復。」常熬通宵的人,豈可不慎﹖

 

  但話說回來,睡眠重要,不是睡得愈多便愈好。生物因個體差異,睡眠時間的調適不盡相同,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生理狀態的最佳睡眠形式。近代醫學研究,認為每天應睡足八小時的舊觀念,毫無科學根據。若以佛學而言,《摩訶止觀》卷四有云:「五蓋者,所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通稱蓋者,蓋覆纏緜,心神昏闇,定慧不發,故名為蓋。」所謂「五蓋」,意指五種能夠障礙善心,讓禪定與智慧無法發起的阻礙,貪睡正是其中之一。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未來將繼續推廣回收及減廢,你認為幾時先係垃圾徵費嘅時機?► 立即投票

更多論盡中港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