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8-08

劉野《Bleah!》

劉野《Bleah!》
油彩 畫布
1999年作
估價:700-1000萬港元
成交價:1130萬港元
拍賣機構:香港佳士得
2011年5月28日

 

  《Bleah!》創作於1999年,先後於劉野2001年倫敦個展、2006年紐約個展及2007年瑞士伯爾尼的展覽勝展出。展覽歷程豐富,也側面說明藝術家對此作的自信和期許,認為它是一個創作階段的代表作品。劉野於1990年代中期返回北京,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轉型陣痛期,現代化與消費主義的思潮快速興起,而劉野與眾多當代藝術家一樣,對於社會的新方向感到徬徨不安,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劉野開始把孩提時代的童話幻想與圖象融入創作之中。

 

  《Bleah!》在人物造型上,呈現了這個創作特色。畫中人物是劉野所獨創的,是以前一階段德國時期的自畫形象為藍本而演進而來的造型,在變化的過程仍保留著劉野自我形象的痕跡,又把小男孩轉化為小天使的形象,反映劉野在這時期對童話主題的興趣。畫中人物戴著墨鏡,吐著舌頭,顯得神秘而俏皮幽默。他們有著卡通故事胖小孩的特徵,圓圓的臉、短短的身型、紅紅的臉頰,呈現了一副稚相。劉野的作品常常賦予人物一種童真稚相。即使是描繪世故的張愛玲、風韻的阮玲玉,他都採取了卡通式的造型,把人物描繪成渾圓、可愛的模樣。背後的藝術考慮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源於他對卡通、童話故事的鍾愛,認為它是一種能媲美傳統藝術的表達形式,能以最基本、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來闡述深刻的道理,帶給人們內心的寧靜和祟高壯美的精神力量,劉野曾論及︰「像荷蘭的Dick Bruna、日本的宮崎駿等等,我覺得他們和達芳奇一樣偉大」。劉野以卡通形式來創造他的圖像和人物,強調作品中的童話元素。

 

  《Bleah!》的畫面設計看似隨意,實際隱含著許多巧妙的寓意、對形式的思考與豐富的美學根源。畫面模仿舞台與電影的場景,來自劉野童年時對戲劇的體驗與記憶,也是劉野對當代情境、個體生活的一種理解。劉野曾經提到︰「現在的藝術家,看電影佔了他生活的很多時間,藝術家從電影裏得到的東西,比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的還要多。我們的生活實際上已經被電影化了,現實已經靠後了,每個人都在飾演一個角色。」他把畫中人物放置在舞台背景前,已暗示一種超現實、夢幻的虛擬情景,身處當中,每一個人都是戲劇的角色,做著「人生」這台戲。

 

  背景的紅色布幔,色彩有著細膩的深淺變化,展示高度寫實的表達技巧和立體感。紅色布幔呈現了如舞台聚焦燈的光影效果,彷如新一輪的舞台光影和人間悲喜正要上映,同時使作品瀰漫著劉野作品中少見的幽默、明快歡愉、鬧哄哄的氣氛。畫面光與暗的強烈對比、光源的處理,令人聯想到荷蘭大師林布蘭特的巴洛克式表現主義畫風。

 

  《Bleah!》以畫面的「方」與聚焦燈的「圓」建立一種幾何結構,創造一種空間想像,探討寫實場景所包含的形式美感,這是在精神意義上對構成主義的應用和演進,以構成主義的邏輯去建構他的藝術世界。

 

  紅色色彩的運用,是《Bleah!》的另一個表現重點。劉野在德國時期的創作,甚少使用紅色色彩。大量運用紅色、以紅色主導畫面,是劉野1995年回到中國以後的創作轉向。這可能是由於劉野回到中國以後,面對社會大環境的改變,更深刻思考自己在文革以來的成長經驗。「紅色」常常代表文革、共產主義,是最有代表性的政治性符號和象徵。但劉野對「紅色」的詮釋和演繹,不像其他一些中國藝術家那樣專注於色彩背後的政治意義,劉野更偏重於以「紅色」作為童年時期的視覺經驗的表達。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更多藝術投資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