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9-08

關懷扶持 助走出人生低谷

  每當出現倫常慘案,輿論壓力大都指向社署,責難社署未有提供足夠支援。就馬鞍山錦英苑的三屍命案,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肇事家庭從未向社署求助,難以預防。社署急跳出來聲明,反映了甚麼問題?其實,有自殺傾向的人是有迹可尋的,親友、鄰里間如能夠守望相助,互相扶持,將更可以避免悲劇發生,甚至出了事也不一定要處處見「官」、責「官」才可亡羊補牢。

 

人生沒有跨不過的低谷,尋求援助可以讓自己避免鑽進牛角尖。

 

  以今次涉事家庭為例,那位父親原為公司東主,因破產、輕微中風,又與妻子離婚,才疑因家庭及感情困局,偕兒子走上不歸之路。家人上周得悉兩子未有開學,曾上門拍門,甚至要求「爆門」,但因收到事主的短訊回覆而離去;及至上周末三父子繼續失蹤,才爆門揭發慘劇。大家且先看看政府做得是否有不足?

 

  在預防自殺上,其實社署及相關非政府機構的措施已算合格:設有24小時、多種語言的求助熱線,不時播放電視廣告,部分品牌的炭包上亦印有「珍惜生命」的標語及求助電話。今次事主在幾年間遭逢巨變:生意失敗、健康、婚姻先後出現問題,難免一時想不通、鑽牛角尖,產生輕生念頭,可惜事主未有主動通報,社工根本難以發現有需要的家庭或人士,加以跟進。

 

  不過,很多自殺行為事前是有迹可尋的,有自殺傾向的人士雖未有向社福機構求助,但親友、鄰居們亦不難從事主的言談、行為發現蛛絲馬迹。若他們任何人能及早識別問題,聆聽事主心聲,對他們施予援手,甚或勸導事主向社福機構求助,悲劇或許不會發生。

 

  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間本應互相照應,一旦發現鄰居心事重重,又或舉家足不出戶數天,就不妨主動通報,或請大廈管理處代為聯絡其親屬。

 

  可惜的是,今時鄰里關係大不如前,家家戶戶重門深鎖,同住一層多年都可以從未交談、不認識對方,這與當年住唐樓一屋多伙、屋邨的家家戶戶融洽相處截然不同,當時街坊們無分你我,不時向隔壁借鹽借醋,煮糖水齊齊飲;又經常在走廊熱熱鬧鬧打牌談天,鄰里間輪流接送孩童返放學。假若今時可以打破鄰里間的隔膜,互相扶持,可助有需要的家庭走出陰霾。

 

  香港說得上是慈善之都,不少港人為善都不甘後人。筆者希望各位有錢行善之餘,也可用心行善:放下冷漠,多花時間留意身邊的人—家人、朋友、鄰居,多關心、多問候。「社會」正是由眾人組成,社會不能沒有「你」,走出人生困局的辦法有很多,多向人傾訴、求助,愛惜生命,切勿輕生。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未來將繼續推廣回收及減廢,你認為幾時先係垃圾徵費嘅時機?► 立即投票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