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9-14

冷漠才是自殺元兇

  中東戰禍造成歐洲難民潮,引起全球關注人道及生命何價等問題。香港沒有戰亂,也慶幸暫沒有恐襲,但近日接二連三自殺、輕生的新聞,確要社會,尤其是家長、學校在生命教育方面,多做工夫。

 

 

  上周繼一名中大男生跳樓自殺後,再有一名中一生疑拆去住所窗花跳樓自殺,青少年選擇結束自己生命,倍令人感到惋惜,諷刺的是,上周四是世界衞生組織的「世界預防自殺日」。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按死因庭個案估計,本地自殺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8.6人,比全球11.4人低,也比南韓(28.9人)及日本(18.5人)為低,雖然自殺率較低,又持續下跌,大家不要沾沾自喜,因自殺個案一個也嫌多,死因庭去年就有五宗少年(15歲以下)自殺個案,而上周三又有18歲港大生企圖跳樓。

 

  另一預防自殺機構「生命熱綫」所做的統計亦顯示類似趨勢:自殺人數有下跌趨勢,但中年人的自殺數字則升約17%,而求助個案也比上年度升4.2%。以上這些數據反映甚麼?本地「珍惜生命」的信息仍待進一步推廣。

 

  現代都市生活,有壓力自然不過,在老、中、青各年齡組別都會出現,無人能倖免,只視乎個人的抗逆能力和他怎樣看待壓力,而紓壓辦法也有很多,在此不贅,但有些壓力在個別年齡人士身上出現卻令人莫名其妙,例如竟有中三女生表示她目前最擔心的是置業!

 

  無論這現象如何極端、荒謬,但它始終是事實,反映着住屋已變成了個別青少年的關注點,而政府又無地起樓,環團及相關利益團體是否再要想一想怎樣幫忙呢?

 

  社會當然更要反思,我們究竟向下一代傳遞着甚麼信息?父母、家長向子女灌輸了甚麼價值觀?學校又以怎樣的生命教育內容教學生?

 

  我們必須強調,生命教育不限於學校,家長、社會同樣要肩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學校生命教育的內容通常取決於當地青少年的需要,例如美國會以品格、情緒、迎向挑戰為重心,幫助青少年遠離犯罪等,英、澳則以對抗毒禍為主調,而日本就針對青少年自殺、殺人、欺凌、浪費等問題,制定內容。

 

  本地的不少學校,會把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內容注入生命教育中,例如「孝親」,但若要更適切地應對今時的社會風氣,既然是「生命」教育,學校就應該回歸基本,以「珍惜生命」為主要內容。

 

  談自殺,大家常歸咎於於壓力,其實冷漠才是元兇,尤其是對年輕人,「聽聽少年心底夢」,多加溝通與關懷,才不致有「他沒有異樣,不明他為何自殺」的遺憾。

 

轉載自: 晴報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