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9-23

保健養生減醫療負擔

  今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秋分」。「秋分」過後,不但天氣會轉涼,而且雨水少、濕度低,對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意義在於飲食方面,適當地滋潤清燥,就可養生益壽。

  

  「秋分」不同「立秋」,「立秋」名義上是秋天開始,預示着暑去涼來,而「秋分」特點是晝夜相等,「秋分」後,逐漸晝短夜長,進入涼爽,甚至寒冷的天氣。由於秋天氣候乾爽、濕度低,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容易因口鼻津液減少而被「六邪」之一的「燥」入侵,導致皮膚乾澀、鼻燥、唇乾、舌燥、乾咳、大便乾結,甚至「上火」等,尤其是被指為「嬌臟」(即不強壯的器官、系統)的「肺」(呼吸系統)更易因天氣變化而受「秋燥」侵擾。中醫又認為當「燥火」上頭,便會生唇瘡、臉瘡等。

 

  當然,對「秋燥」的反應,各人因不同的體質,可能大不相同,但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傳統觀念,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應對季節變化的節奏,在飲食上,「秋分」及其後都應以滋陰清燥為主,才可增強本身抵抗力,附表一是部分滋潤食物,可供參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瓜有防禦「秋燥」症狀的作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指南瓜「補中益氣」,所謂「補中」即是有益於脾胃。含多種維他命、纖維及豐富胡蘿蔔素的南瓜,北方人甚至以它為主食,南方人則會切條,配以肉類炒菜,而百合南瓜羹也滋潤可口。

 

  「秋燥」,內外都要滋潤:皮膚要保濕;多吃水果,以及多喝水、少說話,以紓緩舌燥、喉乾、乾咳等症狀。

 

  可見「秋分」除了要注意飲食,還要注意其他日常的生活習慣。

 

  不單中國人重視飲食健康,英國名廚Jamie Oliver最近也根據日本沖繩、哥斯達黎加等地長壽人口的飲食習慣,推介了14種普羅大眾較易買到的食物(見表二),並認為配合適當烹調,吃後(不限於秋天)可長命百歲。

 

  只顧飲食相信不足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適量運動是另外兩大養生元素。最近,有保險公司更以「健康程式」或智能運動手帶配電子平台,向客戶宣傳健康生活模式(最主要是做運動)的保險概念,又以保費折扣做誘因促銷。

 

  保健養生不僅是個人關注,長遠還可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健康亦不限於「秋分」才要注重,而是每天早、午、晚都要注重,並持之以恒。

 

  以上飲食建議僅供參考,須視乎個別人士體質食用,進食前,敬希自行考慮身體狀況。

 

轉載自: 晴報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