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4-02

博學多才未必受人歡迎?

  A君博學多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曉;對人生、宗教都有體會及深入認識。大家都認同他是難得的活字典,有人甚至覺得「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有一次聚會中,有幾位朋友都在,C君與A君經朋友介紹下認識。那個晚上,A君如常地分享他的知識、看法、經驗,閒談他周遊列國回來的「所見所聞」及「戰利品」,說說這件「戰利品」從那裏買,那件「戰利品」又搜羅了多久。只是一晚聚會,幾乎有八成時間是A君滔滔不絕地談話。

 

  朋友問C君對A君的印象。C君只說:「A君是博學多才,但全晚所說的,都是他的事,很難引起別人的共鳴。換言之,眾人全程在聽多過講。而對C君來說,A君所說的,大部分都是陌生內容,根本無從搭嘴。本來C君很樂意聽朋友的見聞和分享,但A君可能「發表」得太多了,其他人就得一個「悶」字。

 

博學本來是好事,但有時也得看環境及對象。如果太張揚,知識會變成賣弄。令人答不上話的話題,會令人覺得很難與你溝通,更遑論受歡迎。

 

  表面看,可能有人認為C君的見識與A君有距離,所以完全不知道對方說甚麼。在無共鳴下,自然覺得無趣。但A君的話題總會扯到一個他知道而又知得最深入的情況,說出來,旁人卻無法理解或體會,更難有感受。

 

  在社交場合中,在新相識的對話中,最令人無趣就是「有他說,沒你說」的情況。試想想,一段對話,要令人投入談論和分享,雙方有差不多的發言機會,才會令人談得投入和有所感受。就算多博學,也可以看情況才「展露」出來。只得聽而沒機會說話的一方,又沒有感受和反應的話,專注力都會受影響。某程度上,說的那方過份「率性」說自己的事,放大了自己及觀點,略嫌得意忘形或自我意識膨脹,但未必自知。

 

  在社交會面,尤其是第一次見面,博學本來是好事,但有時也得看環境及對象。如果話題令對方「無話可說」,令對方「無趣」,那不是得體的表現。如果第一次見面便展示個人見識及才華,可能會弄巧反拙。

 

有時無妨「紓尊降貴」來配合其他人,懂的事也選擇沉默,那是風度與智慧的表現。

 

  當一方太懂、太專長某些知識,向沒這方面知識的另一方分享時,有機會令人覺得發言的一方在「炫耀」,又或者令聽者「自卑」。最終令大家說不了兩句,甚至可能有人借機會「離開」!

 

  在社交活動,想自己受歡迎,要在適當時候表現「大智若愚」的風度和智慧。在話題上遷就別人,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及作用,令聽者可以「發表」和「發揮」。有時大家不妨內斂一點,收起才華,當大家都喜歡你時,自然覺得你知識廣博、謙虛及有深度。有些情況要讓人慢慢發掘自己的優點和才華,令人有驚喜!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更多形象UP!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