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3-05

女人形象氣質從何來?

  有個別女性客戶說想改善氣質形象。髮型也好,服裝也好,都可以仿照;言談舉止,也可以模彷,甚至「裝」出來。但是氣質,就是模仿不來,覆製不了。

 

  曾在紐約曼克頓住上一段日子,紐約曼克頓女人的氣質很容易被看出來,特別是女性的服裝打扮,明顯有兩大類特徵,一類是背住包包、腳踏球鞋;一類是穿上幼踭高跟鞋、衣著性感、時尚、講究。兩類女性的共通點就是行得非常快又急促,同時喜歡一邊行一邊手拿著咖啡,她們說話速度也是很快、很趕。曼克頓女人個性是酷,甚至帶點冷漠,有時會被認為沒禮貌。

 

  但是,氣質也會因居住地域、環境文化而不同,即是當出現了生活變化,氣質也會有所轉移。可能有7分保留自己本來的文化習氣,3分就會混合了當地氣息,而出現氣質變化。

 

  造型,比形象容易全新轉換;形象,比氣質容易下手改造;氣質,需要更多條件來轉化。

 

  一位來自香港的女性朋友在上海生活了幾年,以前的她,向來輕聲細語,此時的她,說話變得洪亮大聲了,她說住在上海是要這樣的,特別是要跟別人理論的時候,不得不調節自己、適應一下。這時,她的氣質也跟在香港時不一樣。

 

  在上海某商場,也遇到一些女士,從打扮模樣來看,甚有當地家庭主婦氣息。單從外表說,會覺得她們是上海本地人或中國人;待見到她們走路,聽到她們開口說話後,卻發現她們原來是日本人,氣質又有點跟外貌不一樣。換言之,她們的形象氣質已有部分轉移,7分自己,3分轉移,變得地道。

 

  最近認識了台南長大的女性朋友,朋友們都形容她們初來香港時,輕聲細語,氣質很溫婉,但近年開始說話大聲了,語調變得快而爽,但同時忽視講話語氣、尾音,偶爾聽來就有點「硬」又有點「掘」,她們也被香港生活氣息同化了。

 

  忽發奇想,作為女性,可否將中港台日女性的特質共冶一爐成為多元化風采,在適當的時候場合可以發放的;例如有日本女性的溫柔含蓄、台灣女性的嬌媚韻味、香港女性的聰敏靈活、上海女性的豪情大膽……

 

  各方各地的女性,都因當地的國土及文化而成就了某程度上的氣質。如果改變了居住的國土領域,或多或少有所轉移。

 

  有朋友在上海走進一間店舖,老闆跟她聊起是那地方的人。這位老闆斬釘截鐵的說,肯定不是上海或內地女性,要不是香港,要不就是台灣。她也曾經被誤以為是日本或韓國女性。如果是上海或內地人,衣服儀容等裝扮是很不同。但日本女性出街都會化妝,韓國女性化妝又很規矩化,特別是眼線都很深。但她的打扮不屬於日本或韓國,最接近的是香港及台灣,因為這兩地的女生化妝出街的比率也不算高。而這朋友,說話又不像新加坡的口音,加上舉止、禮儀的氣質,就是與國內人有區別。

 

  談到氣質,自然扯上行為。有些內地的學生問我,香港有沒有歧視內地人。如果有人認為香港歧視內地人的話,大概就是因一些不守規則的分子,做了些令人不安甚至討厭的行為,才會引起批評,但外邊的人只用耳來聽,卻未必是事實的真相及全部。事出必有因,怎會無緣無故的要歧視或有任何偏見。但是,有些人總是只看到眼前境況,用耳聽部分事情,有幾多人會用心去明辨事情?

 

  例如人多的地方,有些人行起路來或要搶佔前面位置時,就會用手背推你的身體或手臂,這種碰觸的行為,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歡,難免會說他們的不是。又例如有些人上了地鐵車廂後不是霸位置,就是放大聲浪在叫喊,或說話,那屬於過分自我,也沒有考慮到周邊感受。公眾場合說話輕聲細語,是尊重其他人的行為表現,不會令人側目或惹來批評。還有,在地鐵車廂內,有些成年男女,好好站一陣都不可以,常見一個坐,另一個則人疊人、坐大脾,是否漠視了禮儀規範?又有,有父母讓小孩在車廂內大小便,行為令人噁心。以上種種情況,都產生令人不滿的因由。批評,難免的;岐視?未必。那也要看用怎麼樣的話語來說或分析。

 

  說回到氣質不一樣的觀點,都是文化為因,引起禮儀行為舉止為果的分別。氣質,畢竟跟成長的生活文化、家庭習性、教養、禮儀、自我習氣、個人的悟性等等有關。在這樣的組合之下,要改的話,不是不可以,但是,就算專業人士提供了方法,也需要個人有執行的勇氣及承擔、自律行動及時間。剪個新髮型、化個亮麗彩妝,可以由專業人士代勞;氣質,可以由專業顧問引導,但代勞不了,還是要自己來的。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免費講座】陸叔《2024 投資心法·養生之道》講座► ►火速報名

更多形象UP!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