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7-07

中國經濟轉型中的投資機遇

  踏入7月份,環球市場一直擔心内地工業增長是否已經見頂,加上近月在宣布人民幣匯率改革和發生富士康事件後,投資界特別關注内地薪資和成本加速上升會否加速經濟轉型的進程,更希望從中透視當中的投資機遇。
 
  筆者雖然主要負責投資銀行的工作,但若有特別有意義的研究議題時,也會積極參與和推動相關的研究。

 

  自5月開始,筆者與不少國際機構投資者一起進行研究過,在現有「中國經濟轉型」的形勢下,大家對以下這類題目的興趣特別濃厚:


 
  (1)人民幣升值預期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內涵;
  (2)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時代是否已經結束,下一步該如何?
  (3 ) 經濟結構調整後,戰略性新興行業的興起、發展趨勢和投資機遇;
  (4)投資銀行能扮演甚麼角色以促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
 
  爲了讓更多朋友了解經濟轉型期中的投資機遇,筆者決定作爲召集人,協助中國高校聯金融協會和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在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中午12:30 – 2:30 pm聯合主辦一個名為「中國經濟轉型中的投資機遇」研討會。地點在香港中環中國銀行總行大廈11樓會堂,希望各界朋友都能來參加。屆時,我們也會邀請國家發改委和另外四位業内資深專家分析不同的觀點。下期筆者也會和讀者分享當中一些特別的投資理念。
 
  站在筆者的立場去看,近期加薪潮席捲內地,富士康事件令企業備受壓力,部分企業已調高工資約20至30%,但加薪令企業進一步削減毛利,陷入經營困難的窘境。大幅加薪,對內地製造業造成很大衝擊,對部分企業來講,員工的工資和食宿福利佔整體開支成本約四成。
 
  中國勞動成本上升成為必然趨勢,企業必須以其他方法積極應對問題,例如減少勞工密集式生產及人手依賴,增加機械化及自動化生產;減少生產工序,或將部分生產基地遷入內陸地區。企業轉型或提升水準已成定局。
 
  內地物價近年急升,工人工資追不上通脹,只是導致工潮的其中一個原因;其次是工人開始追求工資以外的福利,例如一些農民工到其他省市打工卻沒有戶籍,得不到應有福利,工資亦相對較低等等。
 
  中國出口重地之一的珠三角的製造商一直忍受著「加薪潮」壓力。2001年以來,最低月薪已上漲逾一倍。另外,近十年,中國獨生子女政策顯現出滯後效應,導致20歲至39歲年齡段人口(製造業中堅)減少逾五分之一。同時,大規模刺激支出使得中國經濟暫時沒受到出口下滑的嚴重影響。
 
  勞工問題暫時出現在大型品牌企業中,緊隨其後的是大型非品牌企業,中小企暫未受到波及,但情況持續的話亦難以倖免。廣東5月起調高最低工資,不少企業剛剛加薪,據稱工人也不好意思那麼快要求再加薪,但幾個月後情況就會不同。在利潤減少下,除非將部份成本轉嫁給買家,否則企業難以生存。
 
  問題是有多少買家願意跟代工一起分攤成本,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能是訂單減少。但如果不加薪,企業就要面對大量工人流失,影響生產效率。因此加薪與否都會陷入惡性循環。
 
  對於如何應對今次加薪潮,不少企業已經考慮將部份較需要勞工的工序外判,甚至改為自動化生產以節省勞動成本。但此種做法短期內投資大,廠房內遷亦是一個考慮。而且從長遠來說,這並不能解決問題,難保幾年後內陸地區的工資水準會與沿海一樣高,難道屆時港商又再搬遷,變成遊牧民族?
 
  作為全球化經濟體系裡最大的工廠,內地生產條件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的影響。內地之所以成為「世界工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改革開放30餘年,國家一直利用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通過吸引全球的資金、技術、知識與人才,來推進內地自身的經濟和社會前進。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的大趨勢,為內地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助力。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大體穩定、國力節節高升,政府主導了國家的前進步伐。改革開放政策的巨大成功當然不是沒有代價,由於當年國大民窮,「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了理所當然的策略,環境保護與工人權益則不是最重要的考慮點。
 
  中國作為面積與人口龐大的國家,必須採用漸進式改革,使國家能夠穩健地發展。漸進式改革除了不斷強化執政能力,也需要外部社會的認同與配合。正是這個原因,內地加薪事件,值得各方認真審視。

 

  這不僅僅是中國內部問題,也涉及了國際資本流動、全球貿易結構、跨國產業鏈條組成等因素。這也會影響中國勞動市場的供需、產業升級對就業市場的效應,以及社會的穩定。現在政府採取的應變,不僅會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也會對世界經濟走向產生衝擊力。
 
  「牽一髮而動全身」,當沿海城市外企陸續加薪,各地政府先後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影響所及是全球的「中國製造」產品隨時加價,有人會憂心此舉可能引起世界性的通脹危機。中國長期以來憑低成本和低價格的產品遏制全球通脹,但工資上漲必將影響中國廠商提高產品價格,這意味著中國廉價時代正在結束。如此一來,諸如衣物、鞋、生活品、電腦、手機等都要加價,令全球掀起通脹壓力。

 

  雖然這種通脹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出現,但廠方可通過將生產線移至越南等其他低工資國家來紓緩。反過來,大幅加薪也會導致企業以裁員平衡支出,造成失業率上升。
 
  內地有號稱「八億農民」的特殊國情,推遲了中國加薪潮的來臨,但這正在成為歷史,因為三億「農民精英」已變身為「農民工」。換言之,在高速城市化進程中,中國正在從「農業大國」向「半工半農」轉型。「加薪降效」將會是趨勢,涉及人力成本與利潤、工人與製造商、以人為本與高速增長三大矛盾。在執行新的最低工資之前,製造業工資已較2009年水準出現兩位數漲幅。廣東更是最近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七省份之一。
 
  如果中國對經濟加大再平衡力度,即進一步減輕對出口的依賴,轉向擴大內需,那麼出口重地的「加薪」就不可避免。對企業來說,他們必須做好準備,迎接更高的薪資要求和更低的利潤率。「加薪降效」是中國發展同樣無法避免的代價,提升不同產業的含金量、經濟轉型發展也是無可避免之路。


 
「中國經濟轉型中的投資機遇」研討會

時間: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中午12:30 – 2:30 pm

地點:在香港中環中國銀行總行大廈11樓會堂

 

有關研討會座位必須預先登記,名額有限先到先得,費用全免

報名請回復: info@cuaafa.org 或致電2893 5449 劉先生

詳情請登陸協會網站:www.cuaafa.org

 
歡迎各界朋友前來參加。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免費講座】陸叔《2024 投資心法·養生之道》講座► ►火速報名

更多中環人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