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6-04

「互聯網+」博懵抽水潮

  目前,「互聯網+」熱潮席捲A股市場,可是為抽「互聯網+」水,內地不少上市企業盡展其謀,以收購、改名、開網店、扳車邊等等計謀,就是為了實現「一秒鐘轉型」的奇跡,彼此無所不用,為了就是刺激股價、讓市值倍增。

 

  參考內地非正式統計,目前約有四百多家上市企業明顯涉及「互聯網+」業務,佔上市公司總數約一成五。當中,有高新企業,也有傳統產業如鋼鐵、水泥等等。在「互聯網+」的熱潮下,企業亢奮、股民賺錢,彼此看似「雙贏」,但風險卻同步倍增。

 

  「互聯網+」概念已經不限於互聯網企業的專利,連鋼鐵、畜牧及飼料等傳統企業也趕搭順風車。風潮席捲各行各業,猶如強烈興奮劑,注入企業及投資者身上。

 

  的確,在政策支持的大環境下,「互聯網+」概念爆紅,成為資本市場的風向標,更成為上市公司的潮流。綜觀內地報告,電商、遊戲、互聯網金融、智慧穿戴、智慧城市、線上教育等等,均屬於較為典型及普遍的「互聯網+」概念。若將4G、線上娛樂、智慧製造、能源互聯網等等範疇都視為「互聯網+」概念的話,「互聯網+」企業在A股的佔比可能會更大。

 

  為了進入互聯網產業,收購互聯網企業可謂是踏上「互聯網+」道路的最佳方式。參考統計資料,參考約一個月前的資料,A股共有398家公司發布了收購公告。若再參考民間統計,大家會留意到,其中有近百家傳統行業(之前沒有涉及互聯網)的上市企業,通過收購的方式,實現了「互聯網+」之夢。 

 

  亦有部分上市企業採取自建平臺的方式,向「互聯網+」進軍。 無論是收購,抑或是自建平臺,上市企業均會在證券市場集資,很少會用內部資源支付。另外,尚有部分上市企業,以「低成本」的方式與「互聯網+」掛?,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在天貓或京東開一家網店,然後馬上公告企業正「積極部署電子商務業務發展」。這些計謀雖然成本低,但尚算「名正言順」。與之對比,部分上市企業在業務尚未轉型前,就直接改名,嘗試誤導投資者,這些行徑就顯得卑鄙了。

 

  從正統概念出發,「互聯網+」概念涉及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相互結合,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象徵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透過無遠弗屆的互聯網基建,體現新經濟發展的新形態。

 

  要成功發展相關理念,絕對不簡單,死亡率甚高,並非改個名字,簡單收購,或者是在天貓或京東開間網店就行的。面對這種「互聯網+」的瘋狂異象,投資者可要自求多福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免費講座】陸叔《2024 投資心法·養生之道》講座► ►火速報名

更多中環人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