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6-09

只有「低碳」,才具長線投資概念

  目前證券市場表現疲弱,欲升乏力,要投資者尋找可持續的投資概念並不容易。雖然,在目前内需零售類股份看似較受投資者關注,但是筆者認爲必須再配合上「低碳」兩字,才具備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投資概念。

 

  當然,可持續並不代表會短期爆升,始終「低碳内需」概念已經炒作多時,當中質素參差,在巔峰時的估值一點也不便宜。昨天市場傳出中央政府取消關於風力發電補貼的消息,整個風力發電板塊出現大幅下挫,市盈率更跌至單位數字。儘管如此,從長線角度,綜合整個板塊的高增值環節還是值得讀者去關注。

 

  在香港資本市場,我們對低碳環境並不陌生,低碳相關企業在香港以發行新股方式的融資已經比較普遍,當中不乏新能源運營商,製造商,綜合性新能源企業。不過,在未來香港要成為低碳企業融資的首選金融市場,很大程度取決於低碳企業能否在香港金融市場得到合理的估值和充分的投資需求。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背靠全球最大排放國——内地,碳交易帶來的潛在商業利益十分可觀。理論上,減少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內在價值等同其對人類未來經濟活動影響的邊際成本,也就是碳排放的社會成本。全球碳交易的市場規模在2010年已經超越1200億美元,發展迅速。隨著各國逐漸制定碳減排政策或者執行更嚴格的碳減排目標,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很有可能在五年內超越原油商品交易市場。

 

  目前,在內地有數個環境交易所宣佈進行碳交易。其實,港交所在2006年開始研究推出碳排放相關衍生產品,並於2009年諮詢市場,但最終由於缺乏本地需求而擱置了此項計劃。

 

  香港要發展成爲全面性的金融體系,碳交易無可避免需要發展。至於香港能否成為亞太區乃至全球的碳交易中心,關鍵要看三個因素:(1)是否能夠取得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2)能否透過監管制度的優勢吸引內地和國際上的買家及賣家來港交易,(3)是否有積極準備來連接不同地區的碳交易市場(如印度、東南亞諸國)成為一個真正國際的碳交易中心。

 

  筆者在上月底在不同的文字媒體上也有提到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人類的最大挑戰之一。引起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是人類工業活動所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或碳排放)。人類未來必須面對嚴峻的現實,作出艱辛的努力,千方百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

 

  從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看,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首先來自主要工業發達國家。而部分工業發達國家也比較早意識到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所帶來的禍害,率先探索減少排放的可能途徑和方法。 例如英國在20多年前就已開展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2008年,英國政府已宣佈一項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即要求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80%。

 

  發展中國家實行工業化進程雖然較晚,但大都從傳統工業起步,而且沿襲著以往的生產模式,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相當巨大,有後來居上之勢。根據國際能源組織的計算,中國作為一個主要發展中國家,碳排放總量在2009年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與義務問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氣候談判桌上,仍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立場,但是近些年來對降低排放的態度已經積極了許多,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投入了不少的資源,開展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各種問題的研究,與工業發達國家一起,共同探索控制地球暖化之路。我國政府去年亦已發佈了一個以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的目標。總而言之,發展低碳經濟,降低碳排放對地球大氣的影響,已日漸成為人類的共識,成為任何國家或地區都無法回避的大課題。

 

  香港也不例外。事實上,特區政府和企業近年對這個問題已投下相當大的關注。特別是在2010年底,香港環保署發出的諮詢文件建議在2020年實現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減少50%至60%,而碳排放總量相應地比2005年減少19%至33%。無疑,能夠成功實現如此可觀的碳減排,將大大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是應該積極往前推進的。但是發展低碳經濟,必須立足於其對各行各業帶來實際的好處,才能有效地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這方面的確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未來將繼續推廣回收及減廢,你認為幾時先係垃圾徵費嘅時機?► 立即投票

更多中環人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