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3-07

從奶粉戰看中港矛盾

  中港的奶粉戰由兩地母親互爭奶粉,演變為香港新界的上水居民對付水貨客,如今已升級為兩地官方互罵,在在顯示中港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

 

  所謂奶粉戰,是始自2010年初,大批來自內地的自由行遊客及水貨客,來到香港搶購奶粉,當時已引起香港社會不滿,於2011年初要求香港政府開徵奶粉離境稅,但政府一直未有採取行動。到2013年1月,有媽媽網站文章報導,有水貨客在港聘請人士排隊搶購奶粉,以及偷運水貨回內地炒賣,令到不少香港家長緊張起來,加入搶購熱潮,一時之間香港奶粉市場缺貨,並且引致一些港人仇視一簽多行由內地到訪香港的水客,組織上街示威、圍堵及指責疑似水客的內地人。

 

  其實若追源溯始,奶粉戰的罪魁禍首,是內地的一些黑心食品生產商製造劣質的黑心奶粉,首先是2003年至04年期間,發現一種名為「大頭奶粉」,會導致嬰幼兒食用後致病和致死的相關事件。到2008年,河北石家莊三鹿集團生產的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被驗出含有三聚氰胺,導致多個省市出現嬰兒得腎結石,稍後,包括伊利、蒙牛、光明、聖元及雅士利在內的22個廠家69批次產品都檢出三聚氰胺。

 

  針對大量水貨客湧來香港,在市民抗議聲中,港府隨即推出「限奶令」,即年滿16歲的離港人士,每人每天只可攜帶1.8公斤(約2罐)配方奶粉離境,違例者可被罰款50萬元及監禁2年。以香港一向信奉自由市場經濟,不會限制人們自由購物,此舉是否有點小題大做,難免引發爭議。例如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胡漢清就認為,「限奶令」不符合《基本法》第115條,違反自由貿易政策,影響香港在國際自由市場的地位。

 

  內地的《環球時報》已率先發炮,批評港府的「限奶令」反應過激,誤把奶粉商機看成負擔,而香港則有立法會議員反唇相稽,斥內地是官商勾結、貪污嚴重,首先應作檢討。其實中港如此互罵,於事無補,表面上特區政府是為民請命,要確保本地母親的嬰兒,獲得足夠配方奶粉的供應,但措施是否過於嚴厲,是否別無選擇,奶粉是否真的缺貨,推行是否過於倉卒而無從長計議,都不無疑問。

 

  雖然「限奶令」是短暫安排,但港府並沒有說出終止時間,反而挑起內地人的不滿,認為內地以資源供應香港,換回的則是港人的自私以及對內地人的冷漠。

 

  筆者已曾在本欄撰文指出,中港關係應是陰陽互補,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而互補方式,是雙方互相尊重,互諒互讓,大家合作,達致「雙贏」的「綜效」(Synergy)作用。「雙效」的概念是1+1大於2,即整體價值大於個體價值的總和,也就是雙劍合璧,合力大於分力總和。如今出現的中港矛盾,在於中港關係變成陰陽對立,相互排斥、相互鬥爭,形成陰陽失衡,陰陽不調,百病叢生。

 

  香港回歸後的一國兩制,中國是陽, 香港是陰,假若陽盛陰虛,便會有發熱、汗出、煩躁、脈浮滑等症狀;假若陰盛陽虛,則會有惡寒、無汗、肢冷、脈沉細等症狀了。這是中醫理論,但細心體會,可應用在政治上。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母親節限時優惠】 送價值$288維柏健30天逆轉肌齡(膠原蛋白+生物素) ► 火速行動

更多論盡中港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