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8-16

香港通識教育弄巧反拙?

  香港新高中學制推行了一個學年,新學制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將通識科列為必修科,當中包括六個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以及能源科技與環境。除了針對高中學生,教育局亦在初中課程推動綜合人文科目,與高中的通識科異曲同工,可見政府近年大力鼓吹通識教育,以回應學界及家長的訴求。香港中學課程向來被批評科目太多、中史科過於偏重「帝王將相」,以及中四分科後學生不能文理兼備,是以教育局希望透過通識科,為中學生提供全面認識現代社會的綜合教學法。此舉用意本是良好,但推行方法大有改善空間。
 
  西方國家十分重視通識教育,以美國為例,大學程度的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規定學生於第一年修讀通識課,主修工程的學生須修讀一些人文科目;主修文學的則須修讀自然科學等,亦須接受語文訓練。史丹福大學的著名通識班Structural Liberal Education (SLE) 亦是一年級生的必修科,課程要求師生深入研究典籍,由希臘哲學大師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至馬克斯主義、佛教及回教思想等。師資方面,史丹福大學的通識課程由多名專家教授,若學校缺乏回教專家,會邀請其他大學的專家到來教授,可見大學非常重視學生對典籍和基本理論的掌握。
 
  相對之下,師資是香港中學通識教育的其中一個問題。中學通識科的範圍太廣,而香港的中學教師很多都是純文科(如歷史)或純理科(如化學)畢業生,根本難以掌握不同範圍的通識課題,如政制發展和土地政策等,因此,中學得重新訓練教師。有資源較豐的名校會成立團隊專責通識教育,但資源不足的學校卻難以額外培訓老師,導至不同中學的通識課程及師資質素參差非常,令人擔憂。舉例說,今時今日,香港的民主發展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但試問主修政治科學及讀過相關經典的中學老師有多少個?全球一體化亦是影響全球的趨勢,但讀過相關典籍的教師又有多少人?
 
  依我所見,中學通識科教師的教授方法流於膚淺,如帶學生到立法會旁聽、參加遊行示威,或設計不合適的題目讓學生作答。自通識成為必修科後,作為立法會議員和知名人士,我經常收到學生來信,列出一些題目請我作答,顯然是「告急」找我幫手做功課。讀着這些題目,我只有更加懷疑高中通識課程的效用。我收到的其中一條題目是:「民主制度能否改善民生?」基本上這是個博士論文題目,怎可能叫我在電郵用三言兩語作答?另一個學生更是連題目亦不知所云:「以最低工資為例,你認為政府的政改方案能否回應工人的訴求?」
 
  總括而言,香港高中通識科的範圍過廣,教學流於膚淺,不但難以訓練學生的明辨性思考,甚至令人擔心,讀畢四年通識課後,學生的知識水平會否比鄰近地區(如新加坡和台灣)的學生更遜色?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被性騷擾解決辦法,大量真實個案,唔同場所如何提防及應對?► 即睇

更多鐵娘駕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