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9-10

美學素養 從生活來 從生活習

  一般人都愛美,相信沒有人喜歡呈現自己醜的一面。但分辯不到美醜,就難會「發現」像樣,或不像樣;這才是最大的關鍵!有美學素養,即使開自己的車子來送朋友,幾忙,都會執拾一下車子內來呈現「整潔」美。相反,就連這個「發現」都做不到。

 

  美學素養,可以柔化性情;但,從何孕育?

 

  近年的香港,的確在努力加入與美及藝術有關的元素,在努力於環境空間中滲透著一些美學的事物與氛圍。所以,地鐵站內,偶爾會見到呈現藝術味道氣息的牆晝、大家會見到一些護土牆、行人隧道內也有些色彩性繽紛的呈現;又或者,在天橋底下坐放了一些雕塑……至於是否賞心悅目,是否符合大家心目中認同的美,那是觀點角度的問題。畢竟,即使零星落索的呈現,做法,也是值得鼓勵。社會政府做的,是多是少理不到,但個人自己,可以做得更多。

 

  要培育美學生活,其實是「隨時隨地」、「無處不在」,可以存在於每一個地方、建築、佈局、空間、家居、辦公室、人的裝扮、擺設、物件著手…大至一個城市,小至一個小公園的規劃面貌,即使只是一個垃圾桶、坐椅,有美學素養的話,就有認知或要求、配合、選才的知識智慧,選取的功能與品味就大不相同!不是說因為美,就必然推到成本身上;關鍵是心態與認識,有美學心態與認知,例如只能花一千元的話,選出來的物件或構圖,都可能與無美學意識根基或要求的心態,會有天與地的分別。也就是說,不知美醜的話,根本不知甚麼是像樣甚麼不像樣。又例如一個辦公室,一個有美感美學素養的人,選的牆紙也好、地板也好;辦公室的枱、椅、接待處的梳化、佈局、洗手間的一切裝備等等,與沒有美感美學的決策者,對比決定取材,極多機會是前者「順手拈來」已經有品位的選擇,而後者交「行貨」,或以為不是交行貨,但實際是分辨不來。

 

 

  如果,社會大部分人在生活成長都沒有注重美學,沒有受美學的環境包圍,對很多「例行公事」砌出來的地方、擺放的物、處理的事,都可能分辯不出美與醜,形成沒異議、沒意見,那就連修改的動機反應都沒了。可能只會認為用得喔,有,就得了!這也就形成普遍由市容到辦公室、到很多公眾地方,都是「例牌」貨式,雖然偶爾有些特別獨得的「美」品,對於有心想「浸」「滲」美學素養而言,聊勝於無。

 

  其實,美學素養,是「學美」狀態與階段;是一天一點、累積的「浸淫」與「滲透」的。每天的環境、人、事、物,都是美學呈現之處;但我們的基本教育只講究成績分數,少有將美學的意識融入行.住.坐.卧,身.口.語.意的範疇;父母不強、老師不教、公司不理,難免「物以類聚」。換言之,如果想為自己、或為子女,培育多點美學的觸覺,增加美學素養的話,最好自己爭取、自力更生、自求多福。

 

 

  方法之一,例如平日生活上,第一步先從大自然環境、大自然生物開始,那是上天給所有人類最好的資源。很多藝術家都是從自然環境取靈感、技巧琢磨、加上人的感情變化而成就作品。一般人,可以多留意、觀賞一些自己特別投入、有興趣,又與美有關的範疇。例如喜歡看衣著的,多從時裝雜誌取經及靈感;如對花藝、園藝或畫藝有興趣,可以多從花店、酒店、書藉、雜誌、博物館等等多觀賞、多創意念、多實行;又如對家具有興趣,也就可以多欣賞這方面的設計、佈置;其它如用品、擺設等等。旅遊時,多看一些城市貌觀的特式,顏色運用,創意無限的art sense,有基本美學素養的話,選個垃圾桶都會「靚過人」…這些,就是我說要多觀、多念(創意.意念)及多行,即多「浸」多「滲」,每天都有美學生活點點薰陶!

 

  (圖片拍攝及提供:藍婷)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大校政風波續發酵,蔡若蓮指若大學無法良好管治當局可收回撥款,你認為政府介入會否影響院校自主?► 立即投票

更多形象UP!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