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8-01

戰機台海交鋒 中美再過招

  國台辦主任王毅7月27日至30日在美國進行訪問。訪美期間,王毅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並與常務副國務卿伯恩斯就台灣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我第一次感到這個新聞讓人眼前一亮,王毅主任這次終於主動出擊了,在外交方面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在過去美國對台售武會突然宣布,不徵求中方意見。去年3月份也是,突然宣布以後,64億美元就對台軍售了,然後我們就開始批評、就開始交涉,甚至斷絕軍方的交往,但是這個時候已經為時已晚。關於今年的對台軍售問題,現在大家猜測有可能9月份會做這個事情,拜登正好是8·17公報發表這一天來華訪問。這次王毅主任親自到美國去做各個方面、各個基層的工作,希拉里也見了,這樣說明中方的立場,爭取各個方面的支持和理解,希望美國審時度勢,不要再拿這個事當作一個武器,中美兩國應該相互尊重、互利共贏,我感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現在有一種說法是美國不再尋求向台灣出售F-16/CD,可能是立足於對現有的F-16/AB進行升級和改造,但是據說改造完了以後,這個性能和F-16/CD差不多。這個事情是這麼理解,F-16C/D是一個更新的機型。比如F-16C是在F-16A的基礎上改進的;F-16D是在F-16B的基礎上改進的,它是雙座的教練戰鬥機型。改進了以後,最終形成了一個比F-16C/D的原裝的機型肯定性能很差,但是差多少?值得懷疑。F-16C/D是F-16A/B的一個改進型,F-16A/B具有一切能改裝成F-16C/D的可能性。在2000年以後,美國有意識給台灣賣了一些關於F-16改裝的一些東西。F-16C/D和F-16A/B相比差哪些東西?F-16A/B是70年代、80年代初研制的裝備,當時的作戰理念就是說你是一個甚麼輕型的戰鬥機,你就執行空中的截擊任務,甚麼對地打擊、甚麼電子戰、甚麼反艦,這些功能不是你幹的事,還有別的飛機去幹。所以F-16A/B像台灣的只能是對空作戰,而且攜帶著導彈,基本上也都是近距防空的,8公里、10公里左右的。但是到了F-16C/D的時候,1982年、1990年這個時間,美國的思路就開始轉變,轉變成甚麼?你是制空戰鬥機,但是你同時要能夠執行對地、對艦作戰的任務,同時還能執行電子戰的任務。這樣就給它加了很多的東西,比如加了能夠對空的導彈AIM-120能夠打120公里,然後對地能發射對地導彈,反艦能發射魚叉導彈,還能夠進行電子戰,這些是F-16A/B所不具備的。但是從2000年開始美國不斷賣給台灣這些東西,比如AIM-120已經賣了,藍丁吊艙也賣了,就是裝激光炸彈的,能裝對地導彈魚叉反艦的魚叉也都賣了,2000年開始美國實際上已經對台灣的F-16A/B再進行改裝了。

 

  6月29日,一架美國U2偵察機在台灣海峽對中國近海進行偵察任務時,大陸派出兩架蘇-27戰機越過所謂「海峽中線」驅趕了美國U2偵察機。當美國參聯會主席馬倫7月到訪中國時,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在與馬倫舉行聯合記者會時對媒體表示,「美國的無人偵察機對中國的偵察離中國邊界線只有16海里,已經很近很近了,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因此美國沒有必要頻繁地對中國領海和領空進行抵近偵察」。對此馬倫回應說:「中方希望我們離開那兒,但就我看來,我們不打算這麼做。這是國際空域,我們不會受威脅而不在國際領空飛行。」

 

  分析人士認為,中美之間已經就美軍偵察行動進行了十幾年談判,雙方對國際法相關規定的解釋各執一詞,矛盾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法律問題,而是中美戰略意圖的根本對立。

 

  說來話長,根據美國的軍事準則來講,到現在為止,美國對中國的抵近偵察不是常態性的,想起來就搞一家伙,想起來就搞一家伙。有可能從今年開始,我個人的判斷,美國對中國沿海或者領海以外空域的偵察會成為常態,就是會定期的,誰說都不行,一定要長期地搞下去。

 

  它是個什麼邏輯呢,美國認為中國的軍力在增長,美國不對中國進行抵近偵察,不能夠表示美國的一種關切。隨著中國軍力的增強,美國估計要把這個事變成常態。

 

  美國以及中國周邊的韓國、日本和中國台灣以及泰國,這些國家都有一個軍事特別區域,叫防空識別區。防空識別區是從領海基線往外劃,劃一個區域作為他們的防空識別區,外國的飛機過來之後要通過G頻道,國家通用的軍民頻道,要進行通報的。我是什麼飛機,我要到這個地方幹什麼。這樣的話,它就可以過來,過來之後你沿海國做好一切的警戒。比如過來之後你知道它過來,如果它掠過你這兒,就是走一下,也就走一下吧,我的飛機也不用升空,如果是走的太近了,比方說離我大約幾十公里,進入我的專屬經濟區,或者進入我的防空識別區大約幾十公里,機頭是向著我的領海方向,這個時候我必須要起飛飛機,要發布空中預警,要通過G頻道進行廣播,發出警告:你已經到那兒了,你不要再往裏走,否則我採取行動!這樣它聽到廣播以後,有可能就回去了,這就算了。如果說我警告無效,它繼續往頭來,而且直逼到像這次16海里,這個時候必須要驅逐,就是我的蘇-27必須要編隊驅逐,就造成一種驅逐的態勢,16海里很近,再有一、兩分鐘就進入領海了,如果進入領海,就可以擊落。

 

  7月19日,台灣防務部門公布了2011年度「防務報告書」。報告書說,大陸目前總兵力約為230多萬人,台灣總兵力有27萬多人,大陸是台灣兵力的10倍。在防務預算方面,如果將隱藏預算合並計算,大陸軍費僅次於美國,兩岸國防預算比較最高差距將達到21倍。報告還說,雖然兩岸關係日益和緩,但大陸「仍在東南沿海對台部署達千餘枚飛彈」。

   

  我感覺台灣最近有幾個動向:一個是防衛白皮書,這個兩年出一次,這次主要是說渲染大陸的威脅,渲染大陸的威脅主要是為今年到美國去買武器奠定基礎,就是告訴美國國會,現在台灣和大陸的軍事差距有多大,大陸有多少人,大陸投多少錢,大陸軍事力量有多強,我這裏有多弱,已經嚴重失衡,這種情況下就告訴美國繼續要賣給它武器,這是一個問題。再一個問題就是渲染大陸在前沿部署的一些軍事力量主要是針對台灣的,這次說美國的U-2到台灣海峽中線以內,然後對中國進行偵察,也是出於這個目的。我感覺王毅主任把中國的態度基本上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這些年兩岸在經濟貿易往來方面有很大的增長。就是在2008年、2009年這次金融危機,如果不是說和大陸這樣緊密的經濟聯系的話,台灣的經濟形勢沒有今天這麼好,如果再回頭看,再搞軍備競賽,再買一堆武器,那沒有甚麼意思。美國對台軍售基本上兩個階段,1979年到1984年是一個階段,這段美國賣給台灣的武器基本上防御性的多一點,陸軍就賣一些炮,坦克、裝甲車,空軍就賣一些F-5E、F-104,比較落後的東西,防御性東西比較多。當時中美關係非常好,1984年開始以後美國就逐漸對台灣賣驅逐艦,全是大家伙。

 

  究竟中國東南沿海部署了多少導彈,還有一個縱深問題,不可能都在一線部署這麼多;第二這些東西不是對台灣老百姓的,是對台獨的;第三這些導彈的部署是針對支持台獨的那些外國勢力的。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大陸和台灣關係的緩和,也有可能以後逐漸逐漸就軍事互信的問題展開討論。那麼隨著軍事互信問題展開討論以後,我相信我們一線的軍力也有可能逐漸逐漸往後撤一些,這個完全是有彈性的。現在在這種情況下,我感覺大陸和台灣的形勢非常好。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能夠繼續添亂,你再賣武器,又重新掀起新一輪的軍備競賽,那麼形勢不是更加危險了嗎?

 

  本文經編輯整理,獲作者授權,轉載自張召忠博客。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免費講座】陸叔《2024 投資心法·養生之道》講座► ►火速報名

更多大國崛起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