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10-15

疑似「強刺激」政策的出台

  內地9月份宏觀數據陸續出台,投資界見到的是疲弱的內需,大家忍不住問,究竟中國量寬何日君再來?的確,環球形勢看似風雨欲來,各國(美國除外)新一輪量寬看似蠢蠢欲動。

 

  在週末期間,中國亦發生了一件疑似 「量寬」事件,就是 「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的擴大。不少朋友認為試點計劃將釋放約人民幣7萬億元信貸資金,成為 「強刺激救市政策」。可是,筆者並不認為如此。

 

   「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的確會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但實情並非如此簡單。首先、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主動權是在內地商業銀行手中,並非中國人民銀行。目前,內地遇到的核心問題是有效信貸需求疲弱,銀行可貸資金並非不足。內銀將存量信貸資金質押予中國人民銀行,再釋放額度以進行信貸投放,意願甚弱。實際上,可供銀行投放的優質項目的數目根本不夠多。

 

  目前,內地實體經濟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一些經營情況欠佳的企業需要取得貸款,但內銀因考慮到風險不敢貸款予這些企業。與此同時,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卻不想要銀行的信貸。

 

  以美國以往的量寬措施為例,聯儲局是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表內的相關次按資產、緩釋銀行面對的毒資產壓力。而在中國是此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當中,乃由商業銀行主動以信貸資產向中國人民銀行質押以獲取資金,兩者的主導關係完全相反,故此是項試點根本不是量寬。

 

  最後、在試點計劃中,可供質押的信貸資產為優質資產,並非不良貸款,試點計劃並非著意去解決銀行呆壞賬問題。事實上,試點計劃在於建立中長期的機制,配合「盤活存量」的思路,具備若干創新性。盤活銀行的信貸資產有助內銀增強信貸能力,對實體經濟肯定是有好處的。中央政府在未來若加強財政刺激,內銀屆時定必面對潛在的額度壓力,目前率先進行制度性鬆綁,也是及時之舉。從制度的設計角度而言,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銀行的信貸能力,在未來引導其擴大至「三農」領域、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務求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撐實體經濟才是最終的目的。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京港滬港高鐵動臥首發運行,「夕發朝至」模式讓車程縮短近半,你會否考慮乘搭?► 立即投票

更多中環人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