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8-03

「逆求婚」風行的背後

  上星期五,筆者在閲讀香港經濟日報的時候,留意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香港兩性失衡惡化、女向男求婚」,這篇新聞在人氣榜中一直高踞不下。

 

  在寫較輕鬆的文章時,筆者均需強調絕無冒犯之意,内容也早獲友人的同意,希望讀者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閲讀。

 

  當今社會不少人選擇不婚或遲婚,其中有自願的、也有被迫無奈的。不過,年紀隨歲月變更,彼此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心中拒絕長大,人老心不老。

 

  曾經有一位女性長輩和筆者說過,一位女性就算到了80嵗還未婚,其實她心中還是擁有一顆少女的心。

 

  這位長輩就是一位年近80嵗但未婚的女士,每當筆者陪同長輩到香港中環某家六星級酒店的咖啡廳時,她總是告訴筆者,懷疑彈琴的男士一直暗地傾慕她。爲何?因爲每逢她的出現,她覺得這位男士也會情不自禁地彈奏相同的歌曲。是巧合?還是認真?筆者也無從推敲。

 

  長輩電話鈴聲是80年代初香港歌星林志美的「初戀」(翻唱日本戀歌達人村下孝藏的同名歌曲),這位長輩一直堅持身邊所有朋友稱呼她為「姐姐」或「小姐」,不許用「Auntie」,更不許人用「婆婆」這字。若稱呼用字錯誤,她會堅定表示「未婚」的身份。

 

  筆者身邊也有不少專業女性朋友,年紀與筆者相約,部分都是未婚一族,心中也同樣擁有少女的心。平常日子受公司服裝規範,不可以太過分。但是每逢假日甚至去出差,就變成另外一個人。

 

  曾經有人竟然穿著超短迷你裙和Tube Top去出差見客戶,筆者忍不住說了她一句衣著或許有欠莊重。友人向筆者道出苦衷,表達出心中的寂寞和着急,每時每刻也是尋找男友的時刻,必須將自己的優點發揮至頂點,她更暗示自己愛慕客戶年輕的少東。

 

  更有一位朋友由於長相年輕,與公司一位年輕十多嵗的同事拍拖,進行另類「忘年戀」。男友雖知女方略為年長,但也不知道她確實的年齡,男方可能是害怕希望幻滅,一直也不敢問。女方為保持關係,彼此一直活在謊言中。因此,她積極保持年輕,打肉毒桿菌(Botox)更成爲她生活的一部分。不過,後來男方家長無意中得悉女方年紀,最終棒打鴛鴦,彼此關係也終於破裂。

 

  統計處上周公布最新《香港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11年版)》,去年每千名女士,就只有949名男士,重災區更在30至49歲的年齡組別。以30至34歲為例,每千名女士,只有843名男士。

 

  按香港經濟日報報道,香港男女失衡不斷惡化,若按全香港有近25萬名30歲至49歲女性從未結婚計算,即每5人就有一人是「小姑獨處」,加上不少香港男性出現逃避承擔成家立室的重擔,促使女性更主動出擊。

 

  據稱,有女性專業人士向男友提出結婚,更自掏腰包支付酒席訂金;亦有女友逆傳統向男友策劃一場驚喜求婚記,「逆求婚」這個在日本及西方已出現的現象,已經開始在香港浮現。

 

  報道中提到一位30歲出頭的女專業人士,去年向同屬專業人士的男友提親:主動提出「我們結婚吧!」,並開始籌備婚事;物色婚宴場地期間,女方更急不及待自掏腰包落訂。男家親友因此在背後竊竊私語,認為女方有事業,收入和家境不俗,急要提親可能因過了30歲的「重要關頭」,而且眼見男方家境富裕,故不介意採取主動。

 

  另外也有一個案例,一名20多歲女子,與男友拍拖一段時間已計劃結婚,但男友一直沒求婚,女方遂想搞一場驚喜求婚,但最終鼓不起勇氣,「男仔求婚被拒,還可以因為女方嫌他不夠誠意,下次再來過;女方求婚被拒,便是分手收場。」

 

  看來香港的男女比例失衡將導致更多奇特社會現象。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免費講座】陸叔《2024 投資心法·養生之道》講座► ►火速報名

更多中環人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