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12-06

別讓子女失卻求學興趣

  很多家長對兒童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表示懷疑,他們每天努力督促子女溫習功課,總覺得成效不顯著。他們忘記了在入學初期,孩子放學後,總是高高興興地立刻完成功課,完全不須父母督促,他們會不停地重複訴說當天老師教導的新知識,或所學到的生字。孩子在學前,在幼稚園,甚或在小學初期的學習態度,是熱愛、是主動的。
 
  嬰幼兒在未能言語前,見到任何對象,都會主動用手觸摸,更會放到嘴裡,這是幼兒好學的天性,希望能夠從觸覺和味覺認識對象,滿足其好奇心。年齡較長開始說話的兒童,遇到不明白的事物,則會尋根問底,希望一連串的「為甚麼」可以求取事物真相,以滿足其求知欲。這是小朋友自主學習的開始,這是人類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好奇心推動著對知識學習的熱切追求。
 
  不少學生的學習心態和興趣,隨著年齡增長逐步下降,這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這是父母的責任。

  很久以前曾經閱讀過一個故事,內容大致說一群小孩,每天在村內一片空地上游戲耍樂,對附近環境造成滋擾。居民千方百計也不能勸阻孩子們在這裏遊玩,因為愛好遊戲玩樂是孩子的天性。
 
  後來有一個老人,他站在門前,耐心觀看孩子們耍樂,並把孩子叫到跟前,每人給予一些碎錢,並要求他們明天再來玩耍。老人每天重複著給予小孩零錢,並吩咐他們再來玩樂,這樣過了一段時間。
 
  一天,老人對孩子們說,他已沒有能力再付給他們零錢,但仍希望他們可以再到他家門前空地上耍樂。孩子們卻生氣地說:「沒有零錢,我們為甚麼要為你在這裏遊戲?明天我們都不會再來了。 」
 
  自此以後,再沒有小孩在這片空地上玩耍,附近環境也保持安寧。

 

  游戲耍樂是孩子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但由於老人每天重複地要求,遊戲卻變了性質,不再是興趣,而是為老人而做的任務,已失卻遊戲應有的樂趣。
 
  父母每天重複地督促子女溫習功課,熟讀課本知識,在不自覺地重演著老人與小孩的故事。漸漸地子女認為讀書求學是父母的意願,不再是他們應有的天性,失卻了好奇求知的熱情和興趣。
 
  要持續自主有恆心地勤奮向學,學生必須對學校課程、科目內容、課本知識,保持濃厚的求知興趣。而讓子女保持這求學心態,是父母應負的責任。
 
 
   作者:陳文超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遭遇欺凌該如何應對 教你兩個方法輕易彈走負面情緒► 即睇

更多A+孩子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