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2-08

鰣魚和作家

  《食鑒本草》說:“鰣魚,年年初夏時則出,餘月不復有也,故名。”鰣魚是洄遊於鹹淡水之間的魚,每年初夏,便從大海溯江而上,為的是產卵。為了繁殖下一代,鰣魚把營養都儲存在魚鱗上奔命往江上遊,因此,如果被網上而鱗片剝落,這條鰣魚的品質便屬次品。鰣魚是離水即死,所以,吃到的鰣魚,都是冰鮮的。



  有關鰣魚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富貴人家娶媳婦,會用蒸鰣魚來考考媳婦懂不懂得吃。如果蒸出來的鰣魚和一般魚一樣,刮去了鱗片的話,媳婦就不會受到大家鍾愛。因為鰣魚的精華就在魚鱗,沒有了魚鱗等於沒有了油脂,蒸出來的魚就不好吃了。



  看過《十月圍城》這部電影嗎?這樣的清未民裝俠義技撃故事,如今已經不見作家書寫了。不過,以前有個作家,專寫這樣的小說,在報紙每日連載。他名叫朱羽。我在報上編副刊的時候,就曾約他寫連載。在約稿時,他跟我說了一個新媳婦蒸鰣魚的故事。



  他說,蒸出來的鰣魚是沒有鱗的,所以公公婆婆臉上立刻面露不悅。但這個媳婦不慌不忙,等端出飯來,才發覺她把魚鱗拿去蒸飯,讓飯注滿鰣魚的油脂,香噴噴油亮亮的。這位媳婦,自然受到夫家的鍾愛了。



  那是個沒有電腦的時代,而且還未發明傳真機。所以,作家寫連載小說,要就是用郵寄,要就是天天跑報館交稿。如果天天交稿,可是非常累人的事,所以作家通常都寫好一星期甚或一個月的份。但是,到時候還是要交稿。這就有點像鰣魚,非依時而至不可。不像現在有了電腦,不管身在何方,按一下鍵盤,稿子就依時而至了。



  朱羽就像鰣魚,交稿準時。但是有一次,我手上的連載都刊出了,他不依時而來交稿,就開天窗了。那天中午,我接到他的電話,說他因為欠下黑道人物的錢,為了躲債不敢露面,約我下午在某某街的某某店鋪門前的電燈柱前等他。我依時而到,忽然一輛出租車在我面前經過,從裏面丟出卷好的一疊稿紙到我面前,就“咻”的一聲揚長而去。



  電腦時代,已經沒有人這樣像鰣魚般交稿了,可是奇怪的是,長江的鰣魚卻少見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本港水費近30年不變,水務署表示有需要調整,以改善經營狀況,你認為加水費可否接受?► 立即投票

更多食客三千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