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12-09

吳冠中《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

 

 

吳冠中《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
油彩 畫布
1975年作
尺寸:73.8 x 54.7 cm
估價:900-1200萬港元
拍賣價:1410萬港元
拍賣機構:香港佳士得
日期:2010年11月27日

 

  如果要研究吳冠中的藝術探索歷程,1970年則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和轉折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作品可作為他的創作要旨的來源,幫助我們理解他的藝術價值和發展脈絡。在這個時期他的表現形式有明顯的突破和邁進,由具象轉變為過渡至半抽象在表現「形象」的同時,也呈現出具象風景隱含的幾何、色彩美。創作於1975年的《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恰好是這個轉折歷程中一個深具代表意義的縮影,作品在色彩表現、構圖方式出現更多主觀的創造,除了在追求寫實形式以外,也塑造了一種視覺美感。於是作品在「具象」與「抽象」、「真像」和「真美」兩個層面上,呈現了極為圓熟、具個人風格的融合。作品所摹寫的「故宮」、「白皮松」主題,在70年代多次出現,就藝術家而言另有特別意義。

 

1970年代以「故宮白皮松」為主題的作品

 

  於1960年代中期的文革期間,吳冠中的藝術創作曾一度中斷,直到1972年才漸漸恢復。生活的磨難固然造成畫家心中的壓抑和苦悶,但也給予吳冠中很好的機會去沉澱、思考他的創作。所以當吳冠中在1972-73年重拾畫筆,不像同年齡的許多畫家那樣需要一個恢復期,相反的,他的創作力是一觸即發、源源不絕,產量豐碩。特別是吳冠中在 1973年定居北京以後,創作環境有很大的改善,於是一批優秀的作品也隨之而生。吳冠中當時居於北海公園附近,常會出外散步,觀賞園林景觀,尋找與提煉繪 畫的素材。北海公園毗鄰故宮御花園、景山公園等;向西走,最近的有紫竹橋和紫竹院公園,後來都一成了吳冠中筆下風景。但眾多風景景觀之中,描繪得最生動多 變還是故宮和園裡的白皮松,反映了這個主題在吳冠中創作思考中的重要性。1975年一年間,吳冠中接連畫了三幅以「故宮白皮松」為題的油畫,1976年再添一幅。《御花園 一 故宮白皮松》一作在《吳冠中全集》被標示為《故宮白皮松(二)》,與《故宮白皮松(一)》及《故宮白皮松(三)》,並視為一系列同樣主題,不同的表現手法。由於這幅油畫背面另附有畫家簽字與標題,題為「御花園」,故綜合《全集》及畫背標題,取名《御花園 一 故宮白皮松》,以茲識別。

 

近焦構圖、仰觀視點

 

  饒有意味的是,把《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故宮白皮松(一)》和《故宮白皮松(三)》三幅組畫並排一起時,這三張畫的差異點,尤其是構圖方式,特別明顯。三幅作品都採用了吳冠中最喜愛的「前樹後屋」構圖方式,但尤以本次佳士得拍賣中的《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一作最為繁密和奇峻。畫面不單把白皮松的主樹幹和支椏置於在畫面中心,也就是前景,使白皮松佔據了大部份畫面。作品還採取截取局部、近焦的方 式來突顯白皮松及山石巖的紋理,使得山石頂屋簷飛揚的御景亭被壓縮至畫面的邊緣。樹和石佔據了整個畫面,突顯了一種雄偉挺拔之氣勢,緊湊險峻的畫面氣氛, 而這些特點都是其他兩張作品所沒有的。更出人意外的是,作品採取了一種非常獨特的仰觀視點來描寫,而不是這個時期常會採用的平遠視角。於是整個景觀顯得傾 斜、巍峨,山石巖有了蜿蜒攀升之勢態,而御景亭也有了居高臨下、俯視一切的氣派。在三幅作品之中,此幅《御花園 – 故宮白皮松》的景觀最為近焦,卻又包含最為挺拔雄奇的氣勢;在視覺美感的角度來看,畫面的平衡效果更為強烈。白皮松、山石嶽和御景亭幾乎填滿了整個畫面, 天空留白的部份只在樹梢枝椏間透現。但正因為樹幹延伸至畫邊,枝椏生機煥發的挺立、延伸,使得御景亭的飛揚屋簷恰如其份地顯示出來,讓畫面的空間感反而向 外延伸,造成山後有山、亭後另有風光的空間想像。所以,這個作品包含了相互對立的元素,又很微妙而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寫的是近景,但同時暗示了遠景;局部細密的紋理而又不流於狹隘景觀,反能展現出一種雄奇挺拔的懾人氣勢出來。各個元素之間達到緊密的空間分割和結構關係,便是畫家所言「不浪費畫面的方寸之地」,有特別強烈的結構美感和細密心思,是這個時期所少見的。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免費講座】陸叔《2024 投資心法·養生之道》講座► ►火速報名

更多藝術投資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