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7-21

玩具重創新 鼓勵探索新事物

伴著小朋友放暑假的,除了興趣班、補習班、補充練習外,當然少不了玩具。有調查指逾六成半港童不愁玩具,家長不但要教兒童珍惜玩具,更要教他們慎選玩具這個童年好伴侶。

 

  有項兒童玩具消費調查發現,800多名受訪父母中,逾65%指子女有逾50至百件玩具,其中逾兩成(20.6%)每月花2,001至5,000元買玩具,花5,000元以上則有15.3%,最貴逾萬元的玩具也有5.2%!更有近15%父母說子女的玩具太多至數不到。每逢有這類調查結果公布,港人的反應多是感慨今時兒童物質生活豐富、幸福、不懂珍惜等,但既然大部分家長(調查中有近八成父母)認同玩具是子女必需品,而貪新忘舊又是兒童天性,父母反而更要多留意應買甚麼玩具予子女。

 

家長不但要教兒童珍惜玩具,更要教他們慎選玩具這個童年好伴侶。

 

  顧名思義,「玩」具是要讓小朋友有得玩、可以玩,它才「稱職」,所謂「有得玩」是可讓兒童能很大程度地參與其中。多年前,有玩具商研發出一隻會與小朋友對話的玩具鸚鵡,銷情不俗,製造商遂再研發出一對,甚至幾隻可以互相對話的鸚鵡,不過新產品反不如想像般理想,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欠缺玩家參與——玩具鸚鵡既可對話,小朋友或只有按鈕開關、看着它們對話的份兒,過程中他們失去了自己的角色,冇得玩。

 

  玩具鸚鵡對話技術固然高,但科技先進有餘,卻未能顧及小玩家的參與,令他們變成了旁觀者,難怪銷量大跌。因此,傳統玩具如積木,即使科技元素不高,卻可歷久常新,其原因正是小朋友可真正「玩」、參與其中,至於手眼協調,動動腦筋等優點,更不必多說了。

 

  不少品牌授權玩具,當潮流一過,即使有讓小朋友「充分參與」,也會被拋棄,如有這情況,父母便要看看那是否「智障」玩具。不要以為高科技玩具便不會「智障」,須視乎那是否一種為小朋友的智力發展製造障礙的玩具,若只要求重複按鈕或在屏幕上作簡單選擇的遊戲,都不是佳選,父母也不應只一味追求高科技,甚至買部手機或平板電腦當玩具送予子女,這些「高科技」反而會令他們忽略了對新事物的探索與創新。

 

  不少讀者或會回味物資匱乏的童年,與其他落後地區兒童一樣,當年玩具可能只有鐵片、橡筋圈、雪條棍等,但同樣令人創意無限。我們並非要求家長時光倒流,而是在掏腰包買玩具時,父母更要多想它的「可玩性」,愈多面向,愈能讓小朋友參與的,才是好玩具。與小朋友一起結繩結、摺紙,他們同樣會樂在父母和自己的創意中。

 

  在電玩世代要說服子女玩傳統玩具雖有難度,但若父母只盲目追求高科技的貴價玩具,以為就此便可補償父母陪玩、教玩的角色與責任,便大錯特錯。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辭任終院法官撰文指本港法治受干預,政府反駁強調不受政治壓力,你是否支持政府回應?► 立即投票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