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07-29

貪婪人性 難經考驗

  去年聖誕前夕解款車跌錢案中,拾獲50萬的46歲工程師盜竊罪成,而政府物流服務署總監則承認詐騙庫務署置業首期及津貼共逾420萬元,借用跌錢案中被告代表律師的比喻,他們都未能通過上天的考驗,社會又將以甚麼價值觀傳給下一代?

 

在跌錢案中,路人的貪婪,反映了我們在德育教育上的不足。

 

  拾遺不報的工程師和詐騙公帑的物流署總監都分別承認盜竊及欺詐罪,亦將為所犯的事付出代價,但正如跌錢案的裁判官說,事情發生在一個人面前,究竟多少人可以過到(上天的)考驗呢?指摘別人犯錯容易,但當發生在自己身上,是否每個人都可以抵擋引誘,遇到突如其來的情況,能夠避免做出愚蠢的事呢?

 

  古今中外,有很多天理人欲的矛盾與考驗,跌錢案中,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仍有不少人搶拾不義之財,那名認罪的工程師只是其中之一,可見在這類突發情況,有多少人真能把持得住,值得深思(須強調,當日仍有拾金而自動交還警署的磊落市民)。日間在公眾場所有所顧忌,晚上在私人地方又如何?這令筆者想起「四知」太守的故事:

 

  東漢時楊震獲擢升為太守,赴任途中,路經王密任縣令的地方,王密之前得楊震舉薦,於是當晚便送上十斤黃金予楊震。

 

  楊震問他原因,王密沒有直接回答,只說深宵人靜沒有人知道送金的事。楊震則澟然說:「怎可暗地裏做虧心事?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可說沒有人知道?」王密慚愧得無地自容,而楊震「四知」則成為廉潔典範。

 

  楊震不「欺於暗室」的警惕源自儒家「君子慎獨」(《禮記。中庸》)的思想。

 

  儒家首重修身,要求一個人要先誠其意,認為君子在獨處、四周無人的時候,更加要謹言慎行,不要有違道德規範。

 

  貪財、好色等都是人類劣根性、性格中的陰暗面,較容易黑白分明,但有些法例或道德上的灰色地帶,例如不依斑馬線過馬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看到有需要人士而不讓座;在機艙、會所內亂丟報章、雜誌,甚至在酒店房間順手牽羊,「取」去房內物品,就恐怕沒有人一生都可通過這些「上天的考驗」,只因人性貪婪而醜惡。

 

  不過,即使人性醜惡,大家也不必將它合理化,或把個別不理想的現象全歸咎於「社會的錯」。

 

  既然香港是個高度物質化的社會,產權經濟觀念已令港人誤以為錢可以買到一切。在這個價值觀屢受衝擊的年代,父母、教育工作者更須考慮社會要傳遞甚麼價值觀予下一代。

 

  若因推行國民教育有爭議而拖着學校德育的步伐是不智的,有需要時不妨德育、國教「拆件」推行,德育「袋住先」,即使孔融讓梨等的故事再舊,其情操再「老套」,但學校仍要講,否則大家便永不會有路不拾遺的社會,今時社會若昧著良心,拾金不報,他日有人就會用種種方法,掏空你我的口袋。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遭遇欺凌該如何應對 教你兩個方法輕易彈走負面情緒► 即睇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