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07-08

為何「躹躬」之禮會被認為是「突兀」?

  在家長講座中,提到小朋友向老師「躹躬」之禮儀,有家長反應是「很怪」⋯⋯;很怪嗎?

 

 

  拜祭親人時,親友都向先人「躹躬」以示尊重,唯獨有一摯親拒絕,理由是她的宗教信仰,認為這是等於「拜偶像」,又或是外道之教,所以她不做的。是的,不「躹躬」本來不是問題,但背後的理由卻值得商榷。不「躹躬」不等於不尊重,不過,「躹躬」也不見得等同宗教或甚麼「拜偶像」儀式。

 

  在日本,有酒店員工在客房樓層走廊遇上客人,或名店的sales送客時,不管您有沒有買得成東西,他們都會向客人「躹躬」;有朋友認為「躹躬」太「突兀」了,令人聯想「拜祭」。有此聯想,不就是過去累積的、可能對、也可能不對的「認知」及「思維習氣」嗎?眼見的行動,就有習慣聯想,卻未必是對的聯想⋯⋯其實,「躹躬」本源於中國人之禮,何解會變成「突兀」及「拜祭」?

 

  有此果(行為現象),自有因(教育理念)。

 

  從小被教育所做的事,長大成人之後,就會成為生活的自然行為。例如朋友Ada,從子女小時候就說明要幫忙洗碗執拾,所以,子女的自理能力比人強。Pauline教導子女食飯前,要稱呼長輩,之後小朋友自己才可以動筷;她們的子女都習慣在平時社交活動中,會自動開口「叫人」(而不是閉嘴扭計)。Patrick每星期六晚一定是與太太子女返爺爺嫲嫲家、或一齊外出吃飯;所以,子女從小都知道這是他們「應該要做的事」。要記住有爺爺嫲嫲這個家及關係。

 

  話說回來,「躹躬」之禮,本來源於二千五百多年前古賢聖人孔子說的「禮」,這是從中國發起的,中國從前是「以禮治國」,禮儀之邦,也有說「禮多人不怪」,這點,本來就沒有宗教背景。而「躹躬」之禮,卻後來在日本民間發揚光大,從幼稚園已開始培養,成為尋常行為,以至長大成人後,也成為了生活「自然」表達。也就成為了他們的禮儀形象。

 

  所以,為何「躹躬」之禮在我們的社會,被部分朋友認為「突兀」?會變成「很怪」?又會被誤認為是「宗教」?這些,是「教育理念」之因吧?從小訓練的行為,會令子女在心志上有培育的作用,在行為上有習慣成自然的表現,那就不會是「怪」或「突兀」之類的「誤區」吧?

 

  將「躹躬」深入尋常百姓家的話,相信對小孩子成長的「禮」有一定作用。但也不是說只有做好「躹躬」,小孩子就一定好,父母老師的身教言導,還是很重要的元素。

 

  其實,也想請教,誰可以說得出現代中國人的禮的特式是甚麼?有甚麼是屬於中國自己一套的「禮」?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更多形象UP!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