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06-17

簡單三招 印象分激增

  過去舉辦關於「家.禮儀」講座中,家長們很有興趣知道如何可以令小朋友行出來的形象是既有禮又醒目;有些家長希望知道,小朋友在面試的時候,怎麼樣的形象最好?還有家長說,如何令小朋友表現到「有家教」?

 

  一直以來都鼓勵家長好好為小孩子「形象」鋪路,愈早愈好。本來就不難,一切,從家開始,從禮儀著手。有禮的小孩,總是令人「另眼相看」,予人好印象。有好印象,受「欣賞」,給予「機會」,這些機會,例如現實中的「面試」,學業及藝能成績當然重要,但有好感的,機會多點,以後,這道理也會激發個人素質,也會變成被「提升」,機會可以變成激勵,變得更好。

 

 這家長是怎麼教的? 小女孩的舉動讓我⋯⋯⋯

 

  儀,是行為表現;禮,是內涵,是從內散發出來的。如果想小朋友表現「有家教」,不妨生活「禮儀」著手。家,本來就是最好的訓練場。

 

  想子女「突圍而出」,先從「行.住.坐.卧」著手,本來就大有學問,做好了,就是「與人不同」。單就「行」,有三項「動作」,建議父母注意,說出來容易,但做到的不多。如果小孩做到,大人就會「驚為天人」了,就有「出類拔萃」的深刻好印象,必容易令人「記得」。

 

  以下列出「行」禮儀三招,最重要是鼓勵父母輩,不要因為好些禮在「主流」不做,自己就覺得「不好意思」做。將這三項「禮儀」視如平常吃飯般(重要程度如同每天都要吃),習以為常,這種「禮」的因子,就會「入血」,成為思想及身體部份,之後的儀的表現,根本就會揮洒自如,到若干年齡身份,才去考究斟酌那種中西之「儀」,方才算是恰當應用於不同「時、地、人」吧。

 

  1.「長者先 幼者後」:(出自弟子規)這裏指的長者,不一定是年長者,是指長輩。凡事先讓長輩,例如先讓行,先讓坐,先讓吃……這行為的基礎,來自家庭,也可說來自教育。如果讓兩歲學童開始讀弟子規,琅琅上口不懂也不需刻意此刻解話,以這年齡的記憶力強度,日後會自然說出口,更會「行動」出來。因為經典之涵意,本來就是以生命去解釋;活到若干日子,自然會「明白」。如果說到面試,這句話如何用?可以在行為用,可以引導小孩在對話中運用。

 

  2.躬身敬禮:鼓勵不論是老師、清潔阿姨,不以分別心(階級觀念),一視同仁,十尺距離已經點頭躬身。躹躬行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對長輩及老師,是表示尊敬的禮儀。如何做?小朋友有祖父母在家的話已是大好練習機會。否則,就向父母向鄰居為練習對象。做多習以為常,才會自然成為習慣。話說有一位幼稚園校董的千金,化身清潔阿姨,看看父母及小孩對待她的禮儀態度,她就知道家長子女的「禮教」程度。其實商業社會一樣有「太子爺」化身落場做餐廳侍應,也是在「觀察民情」。這點只不過想父母引導小孩的時候,注意一個觀念:禮敬,是不分彼此。若在學校的面試,小朋友能做到躬身敬禮,與一般小朋友的「氣質」,即立見高下。

 

躬身不只是在台上表演完才做的。父母發心對子女從小引導躬身,是對長輩師長尊敬的「禮」。

 

  3.微笑招呼:微笑說聲「您好」,這是西方常見的禮儀。父母不妨引導小朋友習慣「微笑」、「叫人」,父母要先「笑」同「叫」,作為榜樣。訓練機會在那?行出家門,遇鄰居,遇大廈管理員,微笑,點頭,稱呼,久習才會成慣;小朋友小朋友被這方式「薰陶」的話,也會隨著「大人」而做好微笑點頭叫人的招呼。作用,其實是令小朋友「習慣」面對陌生人開口也不畏懼(當然在安全環境下),就不會常出現父母叫小朋友「叫人啦」,但小朋友咀吧就是「密封」的。

 

  小朋友自小活在浸練在「禮」的環境下,心情較愉悅,家庭和睦程度會較理想。

 

  做好家禮儀,一切好辦事!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更多形象UP!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