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4-06-04

作客之道

  入名店被店員「當透明」的忽視,其實,是很平常的。位置不同,各有所需及目標。他們都是為工作,雖然態度不對,也歸究他們公司的「家教」。

 

  至於作客者,前述的七項狀態反應:1.「口動手動」 2.「忍氣吞聲」3.「視而不見」4.「同情可憐」5.「心生慚愧」6.「精進勤修」7.「感恩歡喜」;第一項只是說出有此狀況,當然不鼓勵,但七項狀態都是鼓勵升級調心,驅使素質氣度提升;放諸四海皆可行。筆者誠意推介分享共勉,可作為自身儲備的「錦囊」,長遠可化解心結,更可自助助他。

 

  但作為顧客,也有作客之道,作客之儀。雖然作客者可隨自己喜歡進入商店,但論語中孔子有說「從心所欲,不踰矩」,如果沒有「不踰矩」而單是從心所欲,那就可能是任性而為。這種任性可能沒甚麼大不了,但可能過了火不自知。店員的反應,有機會是有因才有果之表現。作客之道,也包括衣著、舉止、眼神、行為、態度等等。

 

 

  入名店不想受「不禮」對待,「當下」的處理章法,就是從作客之道做好自己。例如可考慮:

 

1. 穿好

 

  「先敬羅衣後敬人」,此話未必全對,但卻是人之常情,在不同時間、地方、領域,都經常發生。店員,都是普通人一個,有這種「眼光」一點都不奇。也可能因為他們受訓時,會被指導從客人衣著「解讀」對方,從而工作上有其「方法」。所以,作客者如果穿得太隨便甚至「失禮」,就是「視覺錯配」。若加上在店內漫無目標似看非看,一副「純粹來玩」的眼神姿態,那就無怪店員以為是來「混日子」。相反,穿得好一點,穿得得體,出入任何地方,都總會較受「禮待」。如果真有準備去名店,不妨在身上出現至少一件名牌品。表明「同道中人」。又如果那日打扮「失禮」,卻有霎時衝動入名店,那就更加要以氣場補救。請往下留意第二、三點。

 

2. 行好

 

  穿得好,固然有助;穿得不好,即時可做的,是「行好」,這裏的行,是指整體姿態。「行好」可駕馭衣著上的「不足」。或許認為有些「暴發戶」行路如「大款」,他們身上堆滿名牌,跋扈氣焰,不見得「行好」,甚至擘腿而坐,坐姿如「大爺」,甚或有人「蹲下來」。是的,有些人的姿態確是令人「見到後面憎前面」。但作客自己知道甚麼是應該不應該,好或不好,自己有宗旨做好就是。行好,是氣質修養表現,店員與顧客(熟客除外)都是陌生人之間的見面相處,在「不知對方底蘊」的情況下,作客者行為舉止好,自然較受尊重。如果作客者氣場好,更會令店員敬您幾分。當我們說行為、氣場,也包括一些細節上的表現,例如取放東西時,動作溫文而且是「愛護」物品。態度上是欣賞別人的好東西。這些,都較易令店員認同「不是來運吉(玩玩下)」。行名店,可以如同行在展覽館、博物館的。

 

3. 言好

 

  在欣賞的同時,可以讚賞的歡喜心,也可以有讚賞的語,流露欣賞愉悅之情,就是作客的氣場。就算不買,表達欣賞,或述說自己的考慮,對方自會樂意與您「一齊想」,因為他們也想為您想方法,出主意。您聽取他們的意見或說法,是尊重,對方會樂意為您「效勞」,即使最後不買,大家都是和樂相敬的。筆者常會與店員溝通,這方面的shopping經驗,絕對相信是「您敬一尺,我敬一丈」的真理。作客者即使真的不打算買,也無需「自斷後路」。不妨表達需要考慮或朋友協助,但感謝店員的付出及協助。大家都舒服。

 

  畢竟,作客者,做好自己,平常心,不被外境帶著轉,無論在名店或甚麼店,都會自在。共勉。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未來將繼續推廣回收及減廢,你認為幾時先係垃圾徵費嘅時機?► 立即投票

更多形象UP!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