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4-05-24Text: Katie

筲箕灣百年粉麵廠傳承三代!心理學博士回流掌舵,為蝦子麵申請非遺、推廣網店!面對挑戰力求轉變

  一百年,一個世紀,一間粉麵廠,年復年造出的麵條,讓「佛記」字號穿越一百個寒暑。煙韌的麵條交織了一個家族三代奮鬥的故事。

 

  拉開鐵閘,是鋪滿麵粉的機器,位於筲箕灣的佛記粉麵廠房,方寸之地進行製麵、蒸煮、烘乾及包裝等工序,作為香港碩果僅存的食品廠房,空間當然用到盡,卻井然有序。

 

 

  甫入門迎面的便是打粉機,打成的麵糰便會過機壓三次,再將麵皮捲好,待發酵一段時間才製成麵條,經歷人手「執麵」,最後再放入電蒸爐數小時,最後再經八小時焗乾。登登登凳,馳名百年的佛記蝦子麵出爐!

 

  「焗乾時間太短,麵就會太脆,唔好食。」有著老師的口吻,但出自一位斯文人。身穿鮮紅色衛衣,配搭Loose-fit牛仔褲和純白色波鞋,整潔得體,說話溫文有禮,看得出他並非廠房出身,但卻對製麵瞭如指掌,他就是佛記粉麵的第三代傳人劉大光。他一邊操作攪麵機續說,製麵用最好的麵粉,保留傳統的做法和味道,哪怕動輒一天的時間去製作,時間掌握得好,方能造出不同口感的麵線,果然細節裡看見瑰寶。

 

溯源 粉麵世家

 

  佛記粉麵起家在筲箕灣。第一代始創人就是劉大光的爺爺--劉佛。他自小在廣東省東莞學做麵手藝,來到香港後,在沿海的筲箕灣賣艇仔粉麵起家,及後上岸開酒樓,取名「洞天酒樓」,繼而開設佛記粉麵廠發揮自家本領,實行一供、銷、煮條龍包辦。

 

  佛記昔日在東大街的樓下地舖,採用前鋪上居方式,後來在金華街的前店後廠,再搬到筲箕灣亞公岩村道的現址設廠,目前總店仍在望隆街。店鋪世代相傅,至2006年,劉大光因父親劉燦煊受傷毅然接棒。

 

家族 承傳手藝

 

  家族生意,要面對的不只是麵條與數字。談及承傳,更多的是關係。然而,劉大光與上一代的矛盾出自在經營上。當時家人將門市零售外判給員工或其他親戚,只專注做好廠房生產。但劉大光看賬目後,發現縱使廠房帳面數字較大,實質營運成本高昂,相反零售利潤較高,因此一改過往慣例,改為中央管理各分店。話雖說得雲淡風輕,事實上真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取得心理學博士的劉大光從加拿大回流香港,人到中年卻勇於卸下西裝,換上工衣走入廠房學師,以求在監督出產質量。在他接手後,生產流程已改進為半自動化,減輕老師傅的負擔,以及提升產量,但他認為師傅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劉大光說好的麵條,需要師傅從旁監測濕度及溫度等作微調。而仍保留人手「執麵」全因不同麵各有所需,比如雲吞麵需要執到像「榴槤」或腰果型,蝦籽麵麵餅大多呈方形,旨在煮的時候更容易淥開,但麵條保持整齊完整,同形狀迎合不同需要 。廠房目前出產約50種麵,很多麵種相當稀有,或幾乎在香港絕迹。

 

 

幻變 力求轉變

 

  第一代是創業,第二代是守業,第三代便有擴業的使命,劉大光當然不安於現狀。他力求擺脫以往只專注在食肆供貨,隱性埋名為他人作嫁衣裳,決定再走多步,為蝦子麵申請非遺、推廣網店,廣設門市,以及參加比賽爭取曝光 ,近年佛記更屢獎項。

 

 

  某程度上,佛記面對師傅青黃不接、海外銷售遭徵關稅、三年多的疫情,以及港人北上消費等等挑戰,關關難過只能關關過。問到成為百年老店的訣竅,劉大光淡淡吐出三個字:「死唔去!」然後輕輕一笑。當然,大家都知這都是謙虛說話,其實每一年代何嘗不是面對看似跨不了的山?但佛記正好反映出港人精神,往往看似走到懸崖,身後無退,捱過絕望,緊守崗位,原來捱過就便能創出一片新天。

 

佛記粉麵廠 – 筲箕灣

創於:1924年

經營:粉麵廠

地址:筲箕灣望隆街3號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辭任終院法官撰文指本港法治受干預,政府反駁強調不受政治壓力,你是否支持政府回應?► 立即投票

更多尋‧情‧味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筲箕灣 #粉麵廠 #蝦子麵 #劉大光 #佛記粉麵廠 #艇仔粉 #老店情味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