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10-31

金融機構是社會「吸血鬼」嗎?

  社會上富豪多?還是窮人多?無可否認,在任何社會裏,富豪只會佔人口的少數。不過,這一群頂尖的社群一直是金融市場的焦點,也是金融機構服務的主要目標。

 

  可是,爲了達到賺錢的目標,有些時候,金融機構會化身成爲「吸血鬼」,在内地企業迷信西方品牌的大環境下,爲做強做大,富豪們和上市企業們均成爲急著求診的「病人」,接受西方名醫隨意開的藥方。不過,這個「醫生」又開藥,又賣藥,又賣麻醉劑,有些時候連手術儀器也會賣。「病人」遇上這些「醫生」,可真禍不單行呢。

 

  2008年金融海嘯引發大量的問題,也引起了西方社會對金融機構的反思。以筆者所見,現在内地不少企業家對金融機構、特別是投資銀行也開始重新評估了。在西方社會,反思早已經落地開花了。

 

  筆者認識不少已上市的内地企業,在上市後,發現企業一般都不敢開罪投資銀行的。的確,投資銀行緊貼市場,知道投資者所需,也會提點企業,爲其重組,再收取費用,進行融資。此外,不少投資銀行還設有研究機構和分析師,特別是大型跨國機構,他們分析師的意見簡直猶如魔術棒,可以完全指揮投資者的買賣取向。

 

  在企業的眼裏,這些人說股票要漲,股價馬上有反應。他們說股票不值某個價位,股價馬上崩盤。不少投資銀行更設有自己的投資基金,買賣證券。還有一些也設有直接投資基金,在企業上市前,就能以低價買進尚未上市的股票,現在的投資銀行完全體現了金融超級大醫院的概念。

 

  本來五、六間專科醫院或診所處理的工作,現在集合成一家大醫院就OK了。在市場好的時候,回報當然可觀。但是在市場冷清的時候,經營「大醫院」的成本當然會特別高昂,在這段時候去看醫生,小小的病痛,若遇上缺德的醫生,隨時會被誘導,因爲醫生大有可能會瞎説,希望病人留醫,希望病人入住頭等病房,更希望病人去作一些沒有必要的手術。醫生經營醫院,既經營買賣藥物,又是藥劑師,又經營買賣手術器材,最終原來藥廠都是醫生開的,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當然希望病人買光他所有的「產品」。

 

  每個行業都會有害群之馬,不過正規守法的還是佔大多數。若真有「醫生」開出這些服務清單,只要企業底子好,人家說甚麼,其實也不需要理會的,自己内功好,同樣不會受到「醫生」的欺淩,也不會輕易相信醫生的瞎説。

 

  企業家們練好自己的内功,不要讓「醫生」變爲吸血鬼。因爲,就算企業的血被吸光,也不會化腐朽爲神奇的,更不會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奇跡。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免費講座】陸叔《2024 投資心法·養生之道》講座► ►火速報名

更多中環人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