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5-10-27

交通分流防「孤島困局」

   市區往機場的陸路交通如不加緊興建第二條通道,恐怕有意外,又再出現「孤島」情況。

 

 

  汲水門大橋上周五晚遭躉船撞橋意外,令人重提當年擱置的10號幹綫興建計劃。今次事故影響相對輕微,但卻凸顯了發展基建及其相關配套,包括應變計劃的重要。

 

  遇有突發事故,若交通癱瘓,香港個別社區亦可以像今次大嶼山一樣,成為「孤島」,將軍澳就是典型。

 

  當將軍澳隧道加上港鐵「出事」,將軍澳就是今次大嶼山的翻版,事實上,這困局亦曾出現過;此外,近年西貢漸多人遷入,交通流量相當大,若單靠西貢公路進出西貢,也是過分依賴。

 

  先申報利益:筆者家住西貢,愛其較清靜,原不想區內大興土木,但想到「孤島困局」,也只好大膽建議,可另建公路,由井欄樹、壁屋一帶起始,依山走綫,落菠蘿輋至西貢,這是仿明清時「官路」(即朝廷命官來港—九龍城寨上任的道路)的逆向走綫,理應可行。

 

  將軍澳、西貢之外,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建成後,來港車流量又會否逼爆葵涌、美孚及長沙灣一帶,造成一個個「孤島」?這些都是有關部門要高瞻遠矚,做好調研,才不致出事時又「倒瀉籮蟹」,再自我解窘地說「經一事、長一智」。

 

  港島銅鑼灣在某些時段都會塞車,不單想到那區的人受苦,連帶一些由東區去天樂里、跑馬地,甚至中環的人,也同樣大受困擾。

 

  假如旺區塞車無可避免,可否不要連累到往其他地區的人?大膽一點去想,東廊落維園,經一條「維園隧道」出跑馬地賽馬會一帶,可會發揮到分流作用?車由此可經香港仔隧道入黃竹坑、南區,另車輛又可走灣仔再散去。雖然狹窄空間或只能容單向行車,但勝在有路可「散」,總比像上周五晚般「塞死」好得多。

 

  解決因事故而癱瘓個別區份的難題一定要以「狡兔三窟」的思維,設計多條走綫,更不能因一條主幹綫或一種公共交通就會癱瘓一區。

 

  市區道路走綫,「走外圍」是一種幹綫設計的構想,即內地主要城市都有一環、二環、三環之分,而這也是世界很多國際都會的道路設計。中小學生都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偏偏很多立法會議員卻不懂其中道理。

 

  當年10號幹綫不獲立法會通過,恐怕都是今天用來反對任何工程項目的藉口:用量不足、浪費公帑,會變成「大白象」,更不必說「環保」這個百搭理由。

 

  其實,正如消防局,若消防員不是24小時出勤,大家會嘲它是「大白象」嗎?又如公院病床,大家想危急時有張病床救命,還是資源在「完全使用」狀態中才會滿意?

 

  政客短視,常以各種理由拖着香港發展,其實理由只一個:政治之爭,有時甚至只為不想看到執政者有點政績而不肯為香港多想一步。「大白象」不是憑空想像或爭拗得來的,而是經過調研發現,甚至要實際使用後,才驗證出來的。

 

  若大家不想香港淪為越南、泰國、印度等因基建落後,而拖慢發展及錯失就業機會的地方,就要深思一下大橋事故的教訓。

 

轉載自: 晴報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